通识课开阔了我的视野——一位新生对通识课的看法(李林满)

创建时间:  2011/12/29  丰祥   浏览次数:   

2011级学生 李林满

来源:上大校报 - 702(2011-12-29) - 第一版

 

作为一名新生,我为自己恰好赶上学校的教学改革而感到幸运。通识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我想,"现代公司制度"的任课教师一定不会想到,我会用"外国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学到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启思讲堂"中学到的当代社会的危机来理解星巴克公司和海底捞火锅店在市场竞争中的成功,更不会想到我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学到的博弈论和"《论美国的民主》与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学到的社会契约论来论证星巴克和海底捞成功的原因。这就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魅力。

文学、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民主政治还有科技,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学科和领域,在过去作为一个有专业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学到的,而我却因为通识课的开设而有幸涉猎,并找到它们的相通和互补。我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去享受,其中,为我将成为钱老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感到幸运。

课多量大待消化

毕竟,我们的教学改革刚刚起步,通识课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就目前秋季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我觉得通识课还需要以下改进:

课程太多、量太大,学生无法真正消化。导师曾问我学习压力大不大,我说如果从应付考试来讲,压力一点都不大,我完全可以玩九周读一周而轻松通过考试,而且许多课只要交一份小论文就可以,不需要考试。但如果要真正学进去、学点东西,那我们的压力很大、任务很重。以我自己为例,第一个学期只修了20个学分,然而,我发现任何一门课程如果一周只听两节课什么也学不到,自己必须课后、课前多看书。我有那么多书想看、那么多东西想学,然而,真正能利用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周一至周五,大部分时间在听课,周末和每天晚上,时而参加班级活动、时而听讲座、时而社团有事,而课堂知识又必须在十周内学完消化,之后又会有新的课程需要学习。我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偷懒过,一直都很忙碌,但近一个学期下来,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有限。

我想,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把我们培养成更全面的人才,开设了多门课程,然而可能没有考虑学生实际课程量的问题。在我看来,学习三门专业课应该只是学习一个学科下的三个小部分,而三门通识课很可能就是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了,它们的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与其像我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是蜻蜓点水,还不如一个学期少修几门课,认认真真地学一门是一门呢。

除了课程太多、量太大、不易消化的问题外,绝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没有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过:"谁也不会教会谁任何东西。知识是没有谁能教会给你的,要真正掌握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只能靠自己。教师的作用、书的作用只是将你领到一桌丰盛的宴席旁,告诉你这个菜如何好吃、如何有营养,但吃不吃最终还在你自己。"

改革也是学生的事

我觉得与其让教师花90分钟在那里对着幻灯片一张张地讲解、一个个地阐述要点,倒不如花10分钟讲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故事,再给学生70分钟自己看书,剩下10分钟回答学生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由此,我对今后通识课程的上课方式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建议:

缩减"单纯由教师讲"的时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对课程、对该领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认识和学习该课程的资源或途径,以及回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认识和学习该课程的资源,比如上"美国民主"课的教师,可以把有助于了解美国民主的电影、纪录片、电子版的《联邦党人文集》、《美国民主党史》等资源找来挂在课程公共邮箱供学生下载,或者为学生指点寻找资源的途径。

增加学生展示或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自己去看书、查资料,然后上台演讲或与同学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感受坐而论道,感受头脑风暴。

加强师生课后互动。通过电子邮件往来或面对面交流,解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专门设立一门课叫阅读课。比如第一节课教师在讲台上讲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二、三节课就让学生静静地坐着阅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培养快餐文化下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忘不了叶志明副校长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一文上说的:"我们不仅要享受上海大学的资源,更要成为上海大学的建设者。"我建议让我们学生也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来,来一次教学改革献言大征文。上海大学的改革不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学生的事。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事。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上海大学的明天会更好。

 

上一条:出色的演员 负责的观众——访通识课“法拉奇”授课教师陶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