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素养、性情与授课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听课热情与作业质量。只有触动自己的授课状态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教师授课并不是机械的传承,应该是一个生动的教学生物链,进行一种灵活有机的传承,特别是在拓展性的大类通识课的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尝试多样教学方法与实践。"苏轼与中国文人画"课程正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拓展、延伸与课程交流,将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联系,使教师与学生在认同中共鸣,在共鸣中认同,将课程教学推向无限深广的可能。
关键词:苏轼与中国文人画;通识课;教学生物链;拓展;延伸
教师的素养、性情与授课方法决定了学生的状态、听课热情与作业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授课教师本人决定了所授课程的方向、气息与品格,也影响着周围学生的品性与风貌。笔者会以一种自由而广阔的状态授课,虽然有时枝枝蔓蔓、无限延伸,但总在这棵树上。笔者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并不是孤独的,不是对着冷冰冰的黑板或屏幕,不是照本宣科,我用我的话语、精神、思想感染学生,也感动自己。只有触动自己的授课状态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这实际上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教师授课并不是机械的传承,应该是一个生动的生物链,进行一种灵活有机的传承。特别是在拓展性的大类通识课的教学中,有可能的话,可以将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联系,使教师与学生在认同中共鸣,在共鸣中认同,将课程教学推向无限深广的可能。
一、课程内容与工程设计方案的结合教学
在讲授"苏轼与中国文人画"课程时,我将基础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在讲到苏轼与儒释道精神时,将以苏轼为代表的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砥砺品行的理想人格与美术学院参与的2010世博会中国馆方案设计相结合,告诉学生,如何用实物展示与文字相结合的手段,将以宋元文人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智慧、情怀融入到场馆的布展精神中,勾勒出气质生动鲜明的中华民族的轮廓线,塑造出当代中华民族的形象。比如在表现中国人"智慧、思辩、理性"的"九经馆"中,选取宋代"通经断纬"的缂丝艺术进而延伸到明式家具的形制和构架作为设计形象演绎,取其以退为进、内敛外秀,在统一中求变化、寓杂多于整一之中的和谐与秩序之美,这与中国人的智慧、思辩和理性若合符契。
接着,再结合历史与文学,从宋明理学上溯魏晋玄学,再谈到庄周等诸子百家的谈玄思辩,指出深厚的智慧与思辩性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支柱之一。授课同时,播放美院布展设计的三维效果图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历史文物及现代相关设计的直观印象。把课程的讲授做具体工程方面的延伸,并不是从功利目的来考虑,而是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意,把传统历史文化做一种鲜活的传承,告诉他们传统文化并不是凝固的,而是能激发无限活力和想象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散发光彩,是一个活动的有机的基因生命链。
二、不同学科内容的比较与延伸
在讲到苏轼、米芾等宋元文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画时,将苏轼的代表作品《枯木怪石图》与米芾的《珊瑚笔架图》及现当代的涂鸦艺术相结合,做一些古今中外有意味的延伸,从苏米的文人画说到英美日德瑞士等国的涂鸦文化再讲到徐冰的"天书"、以及LV等大牌将涂鸦文化用于服装箱包的设计等等,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比较其异同,探索各自的艺术动机与特色,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与眼界,更使他们对宋元文人画有了趣味而鲜活的认识,从而记忆深刻、印象鲜明。
笔者还将《苏轼与中国文人画》课程与我在美术学院数码系讲授的"空间展示"课程相结合,希望大类通识课学生与美术学院学生实现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课程交流。首先,让美院学生选取以苏东坡词为代表的有意境的宋词,通过手绘草图,再转换成一件相关的立体装置作品,进而编写动画分镜头脚本,把装置转换成一分半钟的动画。从而理解与掌握文学语言——绘画语言——空间装置语言——动画镜头语言的转换,体会信息时代多种传播语言的意义与意境传达。这三种语言的转换就像中译英一样,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每个人保留自己的理解与方式,只要做到自圆其说,从而体会空间与境界的多重意义。
三、不同学院课程的交流与评价
另一方面,数码系学生所选取的苏轼词等可以让大类通识课的学生做出评价与解析,看看不同专业学生对文字的不同理解与反应,并带领通识课学生在课后来到美院数码学生的课程布展现场,对根据宋词演绎的作品进行当场评判与打分,评出他们心目中的一二三等奖,并与数码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在多种层面上生动理解以苏轼为代表的宋词,并将诗词与绘画、装置、动画作品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用一种鲜活的思路与眼光来面对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与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为了加强课上互动的气氛,在每一次课前,我还会让学生上台做一个三分钟的演讲。比如《苏轼与中国文人画》的课程上,我就安排了几轮的演讲。第一轮,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课程有关的专题,按学号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为了进一步强化,后一轮演讲就预先设定几个与当天授课内容有关的专题、随机抽讲。听课的学生可以对演讲学生进行点评,讨论。教师也有一定的评述和总结,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性,然后进入当天的正题,也算是一种课前热身,或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如此,也促成学生养成课后自学、查找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达成一种交流,使课程内容得到更深的理解与推进,因为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接受同龄人的讲解、分析与探讨。教师也能同步受益,从学生的讲述中得到启发,并进一步将想法与心得回馈给学生、共同探讨、生发。有时候上课并不仅仅在于授课内容的本身,而在于一种情绪与气氛的传递,这同样也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与传递。
在大类通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是大课堂中的一分子,教师与学生是平等而互动的,我们互相学习、生发、探讨与交融。我希望把我所掌握的美好的一切都传递给学生,希望自己的每一种状态、神情都会有默契心会的甚至激烈的回应,就像与朋友的对话一样,能迅速感受到某个内容或观点,学生是首肯、反对还是不屑,以便于即时应对、调整自己的方式与状态。教师上课不是枯燥刻板的知识的传递,有时是传递一种信心,这种信心包括教师的综合学养、个性特点、人格魅力等,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互动层面产生一个生动的良性循环效应,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承与延伸,打开更广阔的眼界与天空。
参考文献
[l]汪大伟.演绎[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
[2」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有效的教学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胡建君.我有嘉宾[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