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课教学的思考与体会——黄俊逸 刘振国 华子义 顾建明

创建时间:  2014/02/27  姚小洁   浏览次数:   

       摘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全体学生成为创新型和自我提升型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本论文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下,首先介绍了"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课的教学任务与宗旨,其次探讨了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再次分享了教学的收获与喜悦,最后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通识教育;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教学改革

        "高校扩招"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开启了新一轮高校培养人才的讨论,也引发了又一轮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通识教育便是这种讨论和研究热潮的新产物。经过多年来的通识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和非职业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有责任感的良好的社会公民[1]。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广泛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知识广度,培养人格健全的创新型和自我提升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它在具体实践上还是一个体系。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还要有课堂之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理念与实践均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培育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打开学生的思想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其以后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做出创造性成果提供可能性。原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2]指出:"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能得以造就的"。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3]。我们结合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要求,在2011-2012学年的秋季学期开设了《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通识课程,并结合生命学院的特色和实际情况,主要讲述了来源于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食品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由于课程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所以这是一门适合于所有专业学生(包括理工类、人文社科类、经管类等)的课程。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食品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这门课主要围绕人所需的七大营养素以及它们的功能,生物资源的种类及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对人的保健功能,另外也对饮食习惯和膳食平衡的重要性等做了介绍。
        一、课程的任务与宗旨
        本课程的开展围绕一个主旨:即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养成自我保健的好习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食品中营养成分的种类,以及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中的天然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各种保健功能,从而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资源的多样性和营养成分、保健成分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最终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平衡饮食的习惯,防止营养缺乏和亚健康现象的发生,养成热爱生命、思考健康的习惯,进而热爱生命与生命科学。
        二、对课程的思考
        1.课程内容的思考
        几乎每个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地图,都知道我国有多少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它们的省会等。例如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最有名的风景区之一是黄山。关于其他的城市或者是风景区不知道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对于这门课程,我们就是想给同学们一张生物资源的地图,并介绍每一块最有名的2-3个"风景名胜"。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海洋资源等。对于动物资源,将从几个主要的纲来选取事例,例如哺乳纲(鱼翅、熊掌、鹿茸)、昆虫纲(蜜蜂、家蚕)等;对于植物资源,将从几个主要的类群,例如蕨类、苔藓、被子植物等来分别精选物种加以介绍。对于微生物资源,将从细菌、真菌等类分别选取实例加以介绍。海洋资源基本同上。
        由于是通识课,而且考虑到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生物,又对营养很感兴趣,所以我们的选材一定要贴近生活,实用性要强,让学生感受到食物资源的奇妙与有趣;在讲解的过程中又要深浅度适中,尽量用通俗的词汇来讲解,尽可能少的运用专业词汇,否则学生难以承受。因此,我们选取的事例大多是学生所熟知的。
        另外,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掌握一个轮廓,而不是知识的全面;在于兴趣的培养,而不是专业知识的讲授。因此,许多相关的问题,我们只是简单地引入,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自己在课后学习,或以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受生命学院的委托,黄俊逸负责,和顾建明、华子义、刘振国三位老师一起组成《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课程的教学团队,负责教材的编写、授课PPT的制作以及教学等任务。
        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其他课程一样,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不同的是我们这门课有三位教师同时授课。华子义老师和顾建明老师一直在教授《公众营养学》课程,对本通识课的营养与保健的介绍有扎实的基础,二位老师分别在不同的学期授课;刘振国博士一直从事植物方面的研究,背景很好;黄俊逸博士对动物和微生物,特别是昆虫资源有较好的研究背景。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就采用不同的教师来教授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希望不同的老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风格和教学特点来引导和吸引学生,而不是让一位老师,一个腔调和一种方式从头至尾讲授下去。
        3.学生成绩评定的思考
        上海大学的目标是在2020年,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了早日达成此目标,也为了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课题组从本课程开始注重平时的教学过程,而降低期末考试的一考定成绩,将平时成绩的比例大幅提高,从一般的30%,提高到50%。设立了以下几个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出勤率,占5分。本项目主要是考察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不定期、不定人抽点,也就是第一次点到名了,第二次还点他,有的同学也许到课程结束也没有点到名的。其次,随堂考也帮助起到点名的作用。另外,课间让同学们登记自己的电话号码或将同学们的座位固定在指定的位子上等方法也有待于以后的实施。
        随堂考,占5分。为了了解同学们上课的听课效果以及对一些相关知识的调查,希望同学们能快速回答。例如在讲完保健品的知识后,调查是同学们及其家人吃过哪些保健品;在完成昆虫的保健作用以后,调查了同学们喜欢吃的昆虫或想尝试吃的昆虫是哪一种;在介绍了膳食平衡以后调查了同学们不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为我们进一步教学以及研究提供了案例与素材。
        课后作业,占15分。这也是老师们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本课程的信息量很大,知识点也比较多,老师授课的进度也比较快,学生消化的时间短,这给学生最后的复习考试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困扰。因此,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掌握重点,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为了给学生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便于复习,另外也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布置了一些须通过查找相关的知识以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等,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继续复习与学习。该环节基本上是每一章布置与批改一次作业,每次作业3分,共5次作业。
        课程感想,占5分。对于通识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等,在我校是第一次,无论从校领导还是普通的老师,都在抱着石头过河。所以为了了解教学的效果、同学们对老师的要求、对课程内容安排的意见以及其他想法与心得等,我们要求同学们在最后一节课提交一份课程感想。感想的字数不限,格式不问,内容随意,且是无记名的。希望同学们能畅所欲言,并将给予5分的平时成绩。
        论文综述,占20分。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引起同学们对天然资源的关注,也为了让同学们尽可能早些接触到文献的检索、阅读与整理等技能,我们安排同学们撰写一篇"身边的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的综述论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天然资源可以是动物的,植物的,也可以是微生物的等,对于其保健功能,可以是偏方,也可以是小区域公认的等,不加以限制,但要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及其完整性。我们将按综述论文的格式赋予不同的分值,例如无参考文献,扣2分,有文献但不全者,扣1分。
        另外,考试成绩占50分,基本上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课程的体会
        1. 学生的感想与收获
        课程结束以后,我们一共收到了150份课程感想,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分析。下面是大多数学生的收获简略总结:
        这门课打开了我们对于营养保健认识的大门;了解七大营养素及其不同的主要作用;学到了很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知识,大饱眼福,增长了见识;对动物的了解比较透彻,知道了蜂蜜、燕窝和冬虫夏草等为什么好等的问题;通过对昆虫保健佳品的学习,很多看到昆虫都尖叫的女生,对昆虫的恐惧感大幅下降;学习到了许多养生的知识,例如合理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等,改变了许多坏的饮食习惯,不能再挑食,要注意平衡营养,这些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非常大的作用;对许多食物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以及保健食品等都有了较好的了解,受益匪浅。我们会继续关注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健康,更开心,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学生的感想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在他们谈论收获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要加以改进的地方。这部分内容在不足之处中加以总结。
        2. 教学相长
        在本通识课一轮教学以后,不仅学生有很多的感想,老师们同样有许多的收获。
        首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作为通识课,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该课程以后,能对所学的方面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但在上课前,老师必须自己要 "通",不仅要"通"内容,也要"通"授课的方式,还要"通"如何引起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等。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本课程对海洋资源的介绍一章,我们教师没有研究过,接触的也不多,所以要下功夫,自己"通"才行的。另外,我们都是教基础课的,它和通识课的教学方法等还有差异,也需要我们逐步改进。
        其次有助于教师今后创新性研究项目的开设。在平时成绩评定时,我们要求同学们挖掘身边的天然资源撰写一篇原创性的综述论文。从上交的作业来看,不仅大部分同学的格式正确,而且很多同学撰写的有新意,例如,有同学写家乡的野菊花、椴树花、薰衣草与薰衣草蜜、白首乌等等,其中有很多资源还没有详细的报道,仅是一些家乡的土方。这些为我们食品专业的老师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许新的科研项目将从这星火之中爆发。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对策
        1.内容的取舍不够
        本课程涉及营养、保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诸多方面,信息量大,专业词汇多,老师总想把所有精华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结果造成老师在不断的播放幻灯片,学生像在看电影一样。学生抓不住重点,复习的内容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理解,感到累,从而致使学生热情减退;老师为了进度,也在有意无意中加快步伐,也很累。因此,今后将精选精华中的精华,尽可能详细地重点介绍,例如维生素一节,在介绍了维生素的重要性以后,将重点介绍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维生素E等,而将其他维生素抛出,具体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习。其他章节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
        2. 作业的问题
        由于学生较多,交作业的时间不一致,作业本的大小以及大部分学生仅用几张纸片来交作业,致使有几位学生作业漏批,还有最后找不到自己作业的现象。另外作业布置的有点多,也缺少学生思考的成分,学生感到有点在抄书,觉得比较枯燥。因此,今后将要求学生在统一的时间提交基本相同的作业本;老师也将少布置一些作业,而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例如出些有创新思维的作业,或不是直接抄书本就可以解决的思考题。
        3. 课堂上师生交流不足
        由于时间紧,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因此有时是上课铃声响,老师开讲,下课铃声响,老师停讲。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环节不够,使得课堂气氛有时不够活跃。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让学生回答一些特别的问题,或是讲一些有趣的相关的小故事。例如在讲到鱼翅、熊掌的时候,问有哪些同学吃过?有什么特别的口味等。
        4. 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还有待充实
        同学们选择《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课的原因是看中了"保健"二字,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许多保健的知识,养生之道等,为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服务。但学下来以后感觉尽管开阔了眼界,但在保健方面还是意犹未尽,也有很多的例子都是望尘莫及的。例如植物的种类千千万,同学们所能接触的很有限,动物中能品尝到燕窝和鱼翅的又有几人等。同学们希望能举些更能贴近生活的例子。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尽可能举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例子。
        五、小结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材撰写、PPT的制作以及教学方式等的思考和一轮教学后教师和学生的体会,我们将会认真总结经验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把《天然资源与营养保健》变成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让该课程的保健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方法惠及所有选学的同学,并吸引一批学生将来从事生命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96-101.
        [2]王生洪.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复旦教育论坛, 2006,4 (5):5-10.
        [3]张海红,于泽源,李荥军.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思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7(4):33-36.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