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在管理类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李晨

创建时间:  2014/02/27  姚小洁   浏览次数:   

        摘要:管理类通识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教学对象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管理知识基础的一年级新生,很难"学"会。因此,对管理进行解构,把管理分解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通过思维训练、心理训练、行为训练与技能训练,并辅助以大量的作业训练与课堂展示,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素质与技能。
         关键词:管理素质;管理技能;训练


        管理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管理中所有的理论与方法都来源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各个要素,包括人员、事件、时间、地域、理念与思想、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等等,都是有特定性的,都不可复制或再现。因此管理,仅靠"现在"的"学",是很难在"将来"的新的社会实践中"用"的。而管理类通识课,教学对象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管理知识基础的一年级新生,尤其"学"不会。为使管理类通识课的教学取得实际效果,使学生现在基本会、将来可以用,因此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引入"训练","学"不会的,"练"会。
        一、总体思路
        要实现"会"管理这一目标,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而是从管理实践及管理实践对从事管理的"人"的核心要求出发,针对一年级新生特点,对管理进行解构,把管理分解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心理训练、行为训练与技能训练,把这些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素质与自主技能。使学生以后在进入管理实践后,尽量在身心二方面缩短从学习到实践、从学生对管理人员、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适应、调整过程,迅速进入情境,融入环境,第一时间就能"用"、会"干"。进而通过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与管理实践活动的相互结合、印证、转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点化"、"悟识"出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符合外部需求的管理智慧,提炼总结出优化的管理思维与方法,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管理风格。
        二、思维训练
        主要实现途径是设计多种思维训练题,让学生先自主完成题目,进行大量的分析与思考,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与解析,进而使学生形成管理性思维,熟悉对应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例如"消费行为心理"的训练题:哪一个是百年老店的生意口?(下为简要介绍)
        羊肉泡馍是西安最富盛名的传统风味美食,从业者众多,但"百年老店"只有数家,虽然在质量、服务、卫生、店面、管理等方面均有优势,但有一项既简单又奥妙的差异,就是生意口,即顾客一走进饭馆,老板询问顾客想吃什么的话。请你选出哪一项是百年老店的生意口:
        ⑴几个馍?⑵吃点儿啥?⑶优质的还是普通的?
        答案是⑴。因为中国人大多好面子。听到"优质的还是普通的"的询问,大庭广众地肯定不好意思说"我吃普通的",这样显得自己怕花钱,小气,面子上下不来,所以只能答应"我吃优质的",但心里感觉肯定不好,以后就不再来了。遇到请客吃饭的,那冤枉钱就花得更多了,这样不仅不来了,为泄怨气,还会到处说这家饭馆的坏话。第2个生意口虽然表现与第3个不同,但道理一样,实质还是逼着顾客顾及面子而选择吃优质的。而第1个生意口直接问"几个馍",前提假定就是吃普通的,根本不让你选择,根本就不给你难堪的机会。语气直接显得一点儿都不拿你当外人,有默契、有交情,这一句话就在生意之外又加上一份感情笼络了。另外如果你是请外地朋友吃饭,真的要吃优质的,听到老板问你"几个馍"时,你就可以说"要优质的",很有面子的感觉呀。以后还得去这家!
        这种带有明显"生活化"特征的思维训练题,学生既感觉亲近、易于理解,又能揭示管理实践理论的核心。
        三、心理训练
        心理素质是管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当前大学生普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可以借助课堂实施"群体性"心理干预。其优点一是学生处于群体之中,个人不突出,在心理上有较强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在这种环境下,心理会呈现"开放"状态,态度更乐观而不易产生抵触情绪与负面情绪,更易于交流与接受外部信息。优点二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不用过于顾忌个体学生的感受及接受程度,可以实施更大强度与广度的心理刺激与干预。优点三是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促进,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而不易出偏差。
        具体实施方法是从第一次课就要营造一种紧张的,有很强规范性的压力约束环境,使学生在压力下进入一种"单纯"的状态,然后通过描述、渲染一个"优化人"模型,使学生有方向感,去追求自身的"优化"而调整以前的心理状态。其次要根据学生对压力的承受状态适时的制造极其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使压力得到转化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情感,有助于大大提升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第三是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包括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的心理感受,一视同仁,直接批评。因为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之所以不太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受到家长、老师的差别性关注(刻意保护),这样的一视同仁、一体对待就类似于建立了一个"广泛批评、不针对个人"的心理环境,这些学生一开始会非常不习惯,习惯后就会在心理与精神上放松了,因为大家都一样了。进而再经历第一、二种方法的作用,心理状态会有很大的改变。
        四、行为训练
        从生活细节入手训练学生的行为举止,包括个人形象,这都是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制定了"三大纪律十项注意",三大纪律是:教室不能吃东西;桌面不能放杂物;误事不能找借口。十项注意是:收信必复、不忘署名、见人问候、自报家门、有事请假、不要迟到、事前表态、事毕回报、衣着大方、露出额头。尤其是最后一点,直接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长流海"现象,突出管理人员的形象要求首先要"精神"。学生对这些要求初期会不理解,需借助大量的视频、新闻、身边事"现身说法",学生明白道理与这样做的收益后,会乐于接受。
        五、技能训练
        技能主要是指管理实践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说、写、做、谋四项。
        说是指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管理中的说,核心内容包括四项:一是正说,即正式的做报告、会议发言、工作汇报等;二是辩说,即争论、辩论、辩解等;三是劝说,即主要通过语言使特定的对象,包括个体对象与群体对象做出或产生符合你预期的结果或效果。四是戏说,即说笑话或开玩笑,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调节情绪、缓和矛盾,尽快打开社交局面,展示自己亲和的形象,以及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等。
        写是指文字表达能力,这是管理人员的看家本领。包括正式公文、工作报告、发言稿、新闻报道、工作汇报、事迹材料、总结、便条等等。
        做是指实践操作能力。这是管理工作出业绩的主要路径,包括组织协调、计划制定与执行、危机管理、公关、处置日常公务与应对突发事件等等。
        谋是指分析谋划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形势分析与判断、方向与突破口选择、工作重心与重点确定、组织策划、战略制定与策略选择等等。谋的核心要求是通过所谓"计谋",以更低成本、更短周期、更好效果地完成特定的目标、任务与工作。
        六、辅助手段
        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两种辅助手段实现。一是作业,二是课堂一分钟自由展示。
       (1)作业设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大量的训练是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实现的。通常设计8次作业,每次作业结构相同,内容各异。作业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学生需自主提出一个与自己及管理有关的问题,并进行思考。要求这个问题必须与以后的生存和发展相关,是一个方法性或技术性的问题,问题的表述不得超过20个字,中间不得有标点符号;二是研究一部管理类的电影,要求从人物、事件、方法与意义四个角度去分析与研究,并写出相应感悟。使学生对管理有"具象"的认知;三是阅读与研究一份文献,要求从思维方式、分析角度、语言表达与立场观点来分析与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感悟与迷惑;四是研究一个专题。主要是当前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要求一是列出当前对这一问题都有哪些研究与观点;二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且要有逻辑性与相应论证。为提高作业的效果,一方面对作业的格式设计了严格甚至繁琐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出错"中提高"做"的规则意识与行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对每个作业进行批改与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对管理的认知水平,强化对技能的掌握。
       (2)课堂一分钟自由展示设计。这一设计有三个意图。一是训练语言表达。在一分钟时间内,不仅需要对语言进行大量的设计与组织,还要顾及肢体与表情。同时展示的效果直接反馈,加之老师的点评,会很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是心理训练的一种辅助手段。当前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与教育环境的影响,心理弱势或心理问题较普遍的存在。而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外部关注,这样就无法通过外部反馈进行自我认知与定位,而在心理上缺乏"支撑"。因此设计让学生在150人面前"展示",会极大地提高被关注感,而有效改善心理状态。三是老师透过学生的展示而对学生进行直接、全面的点评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得到直接针对其个人的建议。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在管理类通识课教学中应用引入"训练","实战性"强、乐趣性强、接受性强,效果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郭红雪,孙涛.试论通识教育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李佳.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