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林欣

创建时间:  2014/02/27  姚小洁   浏览次数:   

        摘要:高校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本文就通识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希望对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前一般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实行的,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引入大学教育。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对通识教育,许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解释。台湾黄俊杰教授曾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完成人的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的人文、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人之觉醒"的教育。因此,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促成人的自我发展、自我解放。
         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人本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非专业性的通学知识,它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而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在从事任何职业时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劳动者只有具备了职业能力,才能顺利胜任各种职业,适应纷繁复杂的劳动市场。
         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把握市场命脉,坚持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安排专业,其专业方向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发展性和职业定位性。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有市场优胜劣汰的意识。高校的生存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因此在设置专业时必须以市场为向导,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校就要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要注重学生培养的质量,实行专业品牌战略。第二,专业设置要把握可持续发展。设置的专业不仅要立足现实市场的需要,更要具有市场发展变化观,设置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第三,要着力解决专业口径宽、窄问题。在专业设置时,可按专业目录设置,也可把相近或相似专业设置为宽口径专业,也可在专业目录后加设专业方向,并称为交叉专业,这样能较快适应社会需求热点的转换。设置专业具体可用的方法有:一是不断调整传统专业即现有专业;二是拓宽专业覆盖面;三是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所需人才测算,并以此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
         二、运用教学模块,合理设里通识教育与职业发展课程
         高校课程计划,要兼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要讲究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使所设课程能较好地融合知识和能力。模块教学是一种良好的课程教学模式。所谓模块教学是以适应职业群体需要,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认证和职业需要为导向,将课程环节设计成灵活的结构技能单元。设计教学模块,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模块设计的总体规划。在设计教学模块时,要基于对现代社会需求的深刻了解,从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群体的思想出发,对能力的全面性和知识的联结性进行总体的把握。对每个模块,要注意内容的多少和知识的基础性,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原则。并且,要注意模块设置的弹性,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学习时间和学习兴趣,对学生应达目标要有所区别,课程内容也要有一些选择。
         (2) 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它既着眼于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又从行业的共性出发强调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基本能力模块,我们只要根据某一具体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来进行课程设置,强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于职业关键能力模块,则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全面能力的综合培养。
         (3)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强调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它主要包括自然学科知识、社会学科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应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依据学校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进行课程安排,要避免知识重复,讲究模块的可操作性和知识的全面性。通识模块与职业能力模块是相辅相成、互补的。通识教育所养成的联结思维将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内化。
         (4) 德育体育模块。这一模块既包含前两个模块,又是前两个模块的延伸和补充。德育包括人的社会责任、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等,它是人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先导;人的身体素质是人从事职业的保障,应该是通识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必备要素。因此在设置教学模块时,应对德育体育模块充分重视。
         三、适当运用实施策略,完成教学模块任务
         目前的高校教育主要还是偏向专才教育,学生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只需掌握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现在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实现通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两模块的内容,我们必须运用更有效的实施策略。首先,应做好必修和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必修课是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模块中,学生所必须要学的。这些课程教会了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是学生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须具备。选修课是为学生具有某一方面的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以学习、培养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次,增加实践环节的模块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包括学校组织的各项实习活动和实验室实验。为了合理运用时间,以更好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教学模块任务,我们可以把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和相应能力培养放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自我认知、环境适应、交际、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于实验、实习和各种文体活动,我们要精心安排和策划,要把实践活动视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纵观以上,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借鉴通识教育对高校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这对高校如何合理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敏恒.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研究[J].职业时空,200,(12).
        [2] 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五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8.
        [3] 陈燕霞,刘志文.试论通识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世界教育信息,2010 ,(2) .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