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拟从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内涵出发,由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的现状调研入手,结合调查问卷、课堂实践归纳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的主要内容、特点,探察其形成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尤为关注经济全球化时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对策,以期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增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主流价值观认同。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国家意识;通识教育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未来戚戚相关。尤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既有的国家观念与文化认同形成了不小的挑战,这就决定了高校通识教育必须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当前的我们而言,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媒体,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内。既影响我们对本国历史的看法,也影响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同时也对我们的国家观念形成挑战。在这样的情形下,近代史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让同学们看到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是与中国无数进步人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观既无法在历史上给中国带来出路,也在当前的现实中歪曲着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人民共和国的合理性;爱国主义是认识历史、明确当下、面向未来的。
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其技术前提是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本文笔者对上海大学2008级、2009级和2010级本科生进行了调研,希望能以管窥豹,对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有所了解。
一、调研所见当前大学生对"国家观"的界定
这次调研,实际参与学生人数2500余人,其中访谈500余人,问卷调查1500余人,参与课堂讨论500余人。本次调查中,来自城镇的学生占71. 1%,农村学生占28. 9%;男生占46 %,女生占54%。理工科学生1200余人,文科类学生1300余人。被调研学生中1990年以后出生占99%以上。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国家观"有着较为复杂的认识与理解。
15%的同学认为"国家观"必然与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有关。百姓获取的信息量与政府向其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多少信息有关。这种观点非常强调国家对于社会的意识引导功能,强调上下一致的"国家观"。
25%的同学认为,"国家观"应该该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符合中国国情。应该是被百姓接受的,是人民群众自愿遵守的至上价值判断标准。这种"国家观"强调文化
认同,强调"民心"的作用。
47%的同学认为"国家观",首先是老百姓心中的国家意识。这是建立在本国自身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根据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引入外来优秀文化综合而成。但对"国家观"的具体界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则是政府。政府主导的价值观念应是符合本国人民意图,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这种观点认为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作用。
13%的学生还提出了"普世的国家"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国际化进程,市场主义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现在中国的国家观念虽然同时包括传统的古代中国思想和现代西方思想价值,但是最重要的则是被全球广大地区所接受的一种普世思想。
由上述调查可见,大多数同学认为政府在"国家观"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部分人关注国家认同形成中的民族性,一部分人关注国家价值观念中的普世性,表现出他们"国家观"的差异性。这也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相关。
二、当前大学生"国家观"具体内容的展开
在被调查对象中,多数同学认为,"国家观"具有历史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思想潮流的转变,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积淀、融合,都会对"国家观"产生综合效
应。在对当前中国"国家观"价值根基的理解上,多数同学认为应该具有多个面向。首先应包含被大众所接纳、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传统道德与文化,具体包括忠孝、诚信、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次也应该包括提倡自由、平等、追求民主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创新开拓,爱国主义的现代理念。这些观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成当代的"国家观"。
围绕着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观",本调研还在以下二个面向上展开。
(1)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的国家精神。52%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在实践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培养本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这种观点认为,国民应该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赋予中国创新的国家精神。创新成为国民的潜在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13%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今社会存在很多不切实际、违背事实的不良现状和隐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树立实事求是的国家精神,这种信念能帮助国家自我净化,消除不良风气的影响,能坚持自我,尊重事实。
27%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国民一种正确的思考方法。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什么是国家,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帮助国民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开阔自身事业,启迪思维,进而加深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故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关系到国民个人今后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关系今后国家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8%的同学认为信仰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国民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信仰马克思主义可以培养优秀的品质和增强精神力量,有助于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解决信仰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形成良好社会文化的必要手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国家精神之间的关联问题,一半的同学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带来创新、带来发展。这是从实践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表现出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路径。1/3的同学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这也表现出青年一代在价值观的选择与认同上对老一代价值观的继承性。
(2)社会主义的选择与现代中国的国家道路。多数同学认为现代中国的形成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并且这是由中国的国情而决定。伟大的共产党带领中国人实现真正的民主,这条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是伟大的社会变革,因而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才能充分显示其意义和影响。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主要来自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后因经济发展所出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收人差距拉大,以及社会腐败等现实问题,让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困惑。就国外而言,一方面苏联东欧的剧变,让他们难以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秩序中的强势地位,以及发达的生产力、高福利的社会,让他们也容易滋生一定的自卑心理,难以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在中国60年的贡献。
三、近代历史文化教育—升华当前大学生"国家观"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能够感受到尽管是在全球化时代,但是"国家观"仍然在大学生的思想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从上述"国家观"的具体内容来看,在这些大学生身上并未体现出令人担心的民族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上代人的价值观,认同国家,认同中国的历史道路,也认同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他们也赋予了"国家观"时代内容,比如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这便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下,对中国未来道路的积极探索。再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在寻求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开创性路向。
与此同时,调研也显示,大学生们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困惑,主要来自当前中国国情与远景目标之间的差异。也就是他们能有理想,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现实,但是就是不清楚从现实到理想的途径,于是对人生感到困惑。这其实是对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不了解。
这一问题需要从近代历史文化与国情教育来加以解决。中国的"国家观"从古代到近代都不相同,尤其是近代的国家观受到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但在这种观念下建构中国,却是出现了古今断裂、文化与政治的断裂。因而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今天中国的"国家观"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马克思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密切相连的。这就离不开对近代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国情教育要放在整个世界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要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并从中国和世界其他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比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这便是我们以加强近代历史文化与国情教育解决大学生理想与现实间困惑的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历史文化与国情教育等通识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它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第一,在课程教学中改进教学内容,多增加感性材料,增强大学生对现实的体认。第二,在课程之外,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担负社会责任。从古代社会而来的传统是"知行合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青年的传统便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身处今天的中国,在国家观的认同层面,这些优良传统是不应该放弃的。而且我们看到已经有学生自发地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教育、践行其价值观。这些实践活动,必将对参与者正确国家观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仁[N].人民日报,1994—0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