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课教育水平的提高关乎整个本科教育的水平。本文以上海大学"智慧城市与数字化"课程为案例,分析通识课教育的理念是如何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方式上得以具体体现的。
关键词:通识教育;智慧城市与数字化
通识教育旨在打破专业间的壁垒,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整合,成为视野开阔、见识通达、人格健全的个体,从而能明智而负责任地面对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抉择,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在通识课教育中,如何将通识课教育的目标,结合每门具体课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成果,是通识课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大学通识课"智慧城市与数字化"为例,具体分析通识课教育理念如何在各种创造性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付诸实践,并达成教学目标。
一、"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选择。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多,但在短短的20节课中,让学生真正受益,这就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提出很高的要求。这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课程相关的内容中,要选择那些既符合领域发展前沿特征和趋势,又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并且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内容。为此,课程组织者为课程定了副标题"互联网环境下的新社会范式",将课程内容聚焦于互联网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上。
第二,课程的广度、深度和强度。这是和互联网科技发展与应用紧密联系的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如何确保课程足够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是个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
第三,如何确保课程内容的新鲜和与时俱进。作为当今变化最快的行业,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如何紧跟行业的变化,保持足够的敏感,并将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抽取出来,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持,是"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课程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四,如何实现"教学相长"。如何让教学过程也成为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二、基于通识课教育基本理念的课程目标设定
通识课教育是上海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学校对通识课的总体要求,将课程的总体目标设定为:在钱伟长教育思想指导下,顺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前瞻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辨的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等方面,探索通识课教育的方法,并建设一只适合本课程的、有较高科研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学队伍,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的目标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为学生提供管理学、传媒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野。
通过"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让学生们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依靠多学科多门类的共同努力,才得以推动的。同时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2)"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让学生理解互联网及IT技术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商业环境中的真实案例。
(3)"智慧城市与数字化"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科和信息管理学科。一年级的同学,对管理学科,尤其是管理学科下属的信息管理学科,大多一知半解,甚至还有很多误解和偏见。通过"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让学生们了解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便于他们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鲜活的应用中感受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4)"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要推动一年级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强度,并迅速建立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一年级新生进人大学,难免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痕迹。如何建立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和学习习惯,是通识课课程的重要任务。"智慧城市与数字化"课程通过课堂提问,高强度的课后作业,迅速推动同学们进入大学学习状态。
(5)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未来的社会,是团队竞争、协作竞争的社会,靠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智慧城市与数字化"课程通过各种团体协作(课后作业等)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培养同学们互相配合,主动参与的团队意识。
三、基于通识课教育目标的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智慧城市与数字化"课程的授课教师以上述课程目标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其主要特点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就是全心全意让学生受益。这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整个教学工作,从教材组织,课程设计,到课后作业,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真实受益而进行的。
2.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是:教学相长、教亦多术。在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努力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尽量打通,同时,紧密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互联网行业发展大势,并保持足够的社会敏感和学术敏感。
实践1 2011年11月4日,美国最大的团购网站Groupon(也是团购行业的始祖)于2011年在美国NADAQ上市,当时正值2011一2012秋季学期的第9周。根据教学计划,最后一周课程是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但考虑到Groupon是当时最热门的团购商业模式的始祖,它本身的发展不仅综合体现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特征,更体现了新的020( Online To Offline)模式特点,同时,Groopon的商业模式被中国国内的机构大肆模仿,最高峰时期国内互联网行业曾有大约7 000多家团购公司。同时,Groupon这样一家在2008年才创立的公司,在上亿美元风险资本的推动下,连续三年,在亏损数亿美元的情况下,成功登陆上市,这既是互联网行业的奇迹,也是电子商务领域很有特色的案例。于是,课程教师决定将第to周的课程调整为Groupon相关的课程。结合之前的资料积累,随后数天,加上周六周日,详细研读Groupon上百页的上市申报文件,并通过网络大量查阅国外主流媒体的各种报道,形成一份页数超过200的PPT课件:《团购:新商业模式还是庞氏骗局—Groupon上市分析》,并在第10周的课堂上为同学们做了全面分析。由于资料充分,数据准备翔实,这节课同学们普遍反映非常受益。
课程结束后,教师又将这份课件继续完善补充,形成一份比较详细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后来被国内某著名公司购买,公司负责人还专门来上海,并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
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基本理念,认真的教学工作也为科研带来了机遇。
实践2 2012年2月29日晚上9点30分,任课教师在一辆出租车捡到一个山东临沂的身份证。后来通过微博寻找失主,用了50分钟时间,找到身份证失主二3月1日凌
晨0:10一4;00,任课教师把"只用50分钟时间,从2 301万上海人中找到一个在临沂办理了身份证的江西人"的事件梳理成一个社会化媒体的案例,补充进有关群体智慧的课件。第二天(3月1日)上午10点,此案例以《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众智模式——这里不仅众声喧哗》出现在通识课的课堂上,同学们惊叹社会化媒体效率的时候,3月1日下午4点,教师和失主见面,并将身份证归还给失主,同学们通过微博共同见证了身份证归还。3月2日,任课教师受邀在香港贸发局"科技与新商业"模式的高峰论坛上做主题演讲,分享了同样的案例和课件,受到极大的欢迎。
体会:保持足够的敏感,不仅提升教学能力,也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
3.三个不能
三个不能主要是指:
不能让课程的广度,受限于我的视野
不能让课程的深度,受限于我的研究
不能让课程的强度,受限于我的假设
实践3 "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检索和资料整理;行业内最前沿的从业者和高级管理者的访谈和案例积累;每周从深度访谈和交流的机构中选择合适的人员来做2一3小时讲座(不占用通识课的课程时间,却和通识课的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讲座向本科和研究生同学们开放。2011年冬季学期,我邀请到相关领域内最领先的从业者到学校里来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们做讲座,这些讲座是通识课很好的补充,许多通识课的学生也来参加讲座,受益匪浅。
实践4 我每年都会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为一年级研究生布置一个作业,"选择一家近三年来美国证券市场新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以它的上市申报文件为基础,给出一份分析报告,详细描述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机会、风险,并结合中国特点,分析类似模式对中国市场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200页左右的上市申报文件,即使对一年级研究生来说,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秋季学期,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一年级本科生做这个研究生的作业,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而且很多作业的质量让我极其惊讶。在布置这个作业之前,我对学生的英文能力有很大的怀疑,但事实证明,在给学生适当施压的时候,同学们能非常好地完成任务。很多同学告诉我,通过这个作业,他们的英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他们现在对英文报告已经完全不发沭了。
4.四个通过
通过课堂教学,惠及所有人。通识课教学,必须课堂教学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听明白,既要明确清晰,也要留下各种便于未来学习的线索。
通过课堂互动,发现一批人。备课过程中,设置大量互动提问环节,通过互动提问交流,能迅速发现一批知识面宽、阅历广、英文好的学生。教师包里随时有各种礼物,从资生堂、佰草集的产品小样,到新浪微博的各种小礼品,乃至巧克力,以作为课堂调剂。
通过课后作业,提升一群人。课后作业是团队完成,一定有主次之分,提升一群愿意投人,舍得花时间下功夫的学习。
通过线下活动,助力四五人。已经有几个一年级同学开始参加我的研究生团队的活动,和我们一起做些有趣的工作。
四、展望
通识课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智慧城市与数字化"通识课是新生事物,未来会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外互动等方面继续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钱伟长.钱伟长文选(第五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 6.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辫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一68.
[3]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