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类招生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的对象、环境和教学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以社区学院理工二组"通识的N次方"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关键词:大类招生;实践育人;通识的N次方
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倍受关注的90后的大一新生,这一代的学生矛盾性特征更加凸显。比如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喜欢做自己的主人,不喜欢被勉强,任何事情教条式灌输的教育方式比起让其亲力亲为效果差得多,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必然让其忽视团队的力量,更不用谈及对他人的宽容、信任和责任等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所以有的时候他们看似热情,其实内心孤寂。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但同样也是生活在襁褓中的一代,所以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强却对环境适应性很差,面对刚刚步入的大学生活他们往往不知所措。
所有这些让我们的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类招生背景下,一方面每个新生分属于不同的大类,可以在一年的通识教育的同时寻求到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学生没有专业归属,代表班级的数字代码很难唤醒他们本来就薄弱的班集体概念和团队意识;选课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定制个性化的课表,但同时每个人因为上课时间不同步,彼此之间联系互动更少。爱祖国爱集体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之义,没有团队意识何谈对他人的责任感和信任,又何谈奉献和感恩。通识教育的初衷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的不健全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一主旨,所以新形势、新问题下,新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带的班集体是理工二组37一39班,年龄分属于90后,上列问题在他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能找到踪影。其中有一个学生在和我交流中谈到他觉得很空虚,他所在的寝室另外三个都是困难学生,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和寝室的同学也没有共同语言,他很渴望集体对他的爱,也是个很有主见的学生,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他很有唱歌天赋,很乐于参加社团组织的合唱活动。但是每次上台面对众人讲话又没有勇气,要做很强烈的思想斗争。
我一直在思考对以"他"为代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怎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常规的德育培养模式对其收效甚微,恰逢理工二组在组长马成瑶老师和副组长祁晶老师的指导下在新生中全面开展"通识的N次方"的品牌活动,活动主张让新生接过通识课教师的接力棒,立足于所学内容,通过资料查阅和自学进行外延扩展,将内化成的自我认知运用"90后"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进行展示;渴求能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语音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这次活动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生课外培养理念的实践,但同时活动本身蕴含着很多德育因素,是开展隐性德育培养模式的绝好时机。
第一,以"通识的N次方"活动开展隐性德育培养模式是对"和谐德育理念"的充分表达。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领域里在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继承和创新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而作为和谐教育之首要的和谐德育建设强调德育工作应该以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相统一为出发点,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一种德育培养模式。立足于遵循我们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在七文中所述的面临的以"他"为代表的学生的德育工作的难题,我觉得可以利用好"通识的N次方"活动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内涵,在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把德育的元素融入到活动中去,在活
动中对他进行道德教育,避免传统的说教,采用他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通识的N次方"每次都运用90后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对所学通识课进行展示;再比如针对他很有主见的个性,就让他从道德教育的对象,成为道德教育的参与者,最终成为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在亲力亲为中让他自己感悟德育精神,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工作就像盐,是人体必需的,但人不能光吃盐,只有把盐放进菜中吃起来才会有滋有味,才有益于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通过"通识的N次方"活动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学会换位思考。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学习,老师只是领路人,更多的时候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自主学习、自发研究、自我思考。90后学生本身很强调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要求被尊重,但同时他们依赖性也很强,渴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习主动性不高。在"他"身上表现的就更明显,上完课、做完作业就觉得没有事情可做,所以才会觉得很空虚。在"通识的N次方"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首先告诉学生要接过通识课老师的接力棒,让他们在心里建立自己就是个老师的定位,培养自己就是自己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同时鼓励他们不要对通识课上老师讲的内容照搬照抄,要将自己在通识课上所学的内容通过资料查阅和自学,进行外延扩展,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内化成自我认知,然后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新颖的形式多维度地向大家展示所选通识课的宽领域知识文化,了解不同课程的独特魅力,扩大通识课程的受益面,使N人得益。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和老师互换角色,体会老师劳动的艰辛,讲完之后让他观察学生的反应,每次的掌声是对他的肯定,每次的挫败是他前进的动力,让他学会去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喜悦。
第三,注重对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等进取性人格的培养。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但同时又是个缺乏勇气的人,在活动开始时我会经常给他鼓励,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勇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这次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发挥所长。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尊重每个小组的创新形式,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品格。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与肯定,在活动结束时利用好教师点评环节,对每一组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做到公平公正。尽量让每个学生得到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奖励,这是对他劳动成果的尊重,更加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
第四,注重团队协作,培养责任感和宽容度。"通识的N次方"活动不是一个人的秀,在三个班级里首先按照所选通识课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展示。从展演主题的确定,到人员任务的分配,再到时间截点的安排,最后到上台表演,都需要每个小组成员各自发挥特长,通力合作才能完美展现。这是加强团队意识的绝好机会,而学期末的整个理工二组的"通识的N次方"活动展示大赛又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学生,在活动筹备过程中,他有了和大家接触交往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小组本位,意识到自己对小组的意义,让他慢慢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在一共同目标下,每个人彼此之间都意味着责任,展演效果不好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反思,权责明确是为了有所进步,但同时要提醒他们对失误的同学要宽容。
第五,利用好通识教育的有利平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有利于学生全人格的培养,分门别类的课程设置本身就是一道文化融合的大餐,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将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进行凝练,努力将其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从"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世界"到"西方音乐文化",既要注重国学文化的传承也要开拓创新。
"通识的N次方"活动自开办以来,学生们以多人演讲、辩论赛、话剧、诗歌朗诵、广告设计等各种极具创意的表现形式开展活动。台上台下广泛互动,活动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说"通识的N次方"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学到了很多通识课外的知识,受益很多;有的学生觉得以前上课的时候没什么兴趣,但"通识的N次方"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每次都劲头十足地主动开展对通识课的研究,查找资料、积极筹备,只为在展演的时候能够把有自己风格的通识课解读得尽善尽美;还有的学生希望能够把"通识的N次方"活动从理工二组推广到整个社区学院,成立"通识的N次方"社团,做成和"院长讲坛"齐名的"学子讲坛";而我的那位学生,从每次上台讲话的无比纠结到"通识的N次方"活动上对课程的滔滔不绝,从空虚到主动自习并向我咨询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从脱离集体到主动请缨组织策划班级活动,我想他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马甫.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研究,2002,(3).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1).
[3]周秀雄.试论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