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内容上出现交叉重复、教师主体性彰显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变化等面临的新挑战,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管是"从属论"、"融合论"、还是"借鉴论"都需要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这就要突破传统的改革观念,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涵,即进行内生性改革。包括:以问题抓人,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师运用学科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解答学生问题的深度和水平;整合大中小学生教材、通识教育内容,优化共同性内容的处理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水平等。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关系;改革
一、通识教育的"通"与"识"
西方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早,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育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在日臻细密的科学主义教育、日益实用化的专业教育的不足日趋显露的背景下,对西方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回归和复兴。正因如此,自由教育曾一时成为通识教育最常见的另一指称。" 国内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多样性。目前学术界把通识教育的理解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等等。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通识教育的"通"与"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关键在于对"通"。在中国古代,对"通"字的理解非常丰富。《说文解字》里把"通"理解为"达"。即:"通——达也。"《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论衡•超奇》把"通"理解为博识 ,即"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在中国古代中医里就包含着对通的理解,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理念。可以看出,通在传统文化中,主要强调:达、博识、贯通、顺畅等含义。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智"。通识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识",而在于"智"。从价值层面上说,通识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力。而知识只是其中的中介,以通、到识、成智,即通过"通"以达"转识成智"之目的,从而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以通达之器(包括有效的路径、方法、方式、模式等),实现博闻之知识,进而转化为人生智慧的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学界持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从属论"。所谓从属论,本质上说,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谁从属于谁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纳入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要"确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以此来推动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
二是"融合论"。所谓融合论,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融合起来。理由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具有相同的理念、相近的内容和目标。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和通识教育都"注重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追问、注重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致力于对'完整人'的追求"等 。不可否认,通识教育的某些要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两种是否可以融合起来,以及何种程度上融合、怎么融合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是"借鉴论"。所谓借鉴论,就是通过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这种观点比较受到青睐。有学者认为,欧美及我国港澳台三地实行的大学通识教育在教育目的、课程体系、机构和师资、学分与选课等都具有较成熟的做法,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借鉴。 的确,国外及其他地区的通识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如何借鉴这些经验推动我国大陆地区通识教育的发展,如何借鉴这些经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这是极为必要且极为重要的。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关于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校推进通识教育起步较晚,甚或说对通识教育的领悟和经验总结还有待时日。如果仅仅因为通识教育的流行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进去,那么以后流行其他教育,是否也把它纳入?这一点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学理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畴下的而且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机械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通识教育,在学理上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两种现象:即是说,通识教育发展必须警惕政治化的泛滥,或泛政治化。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动物",但绝不能把通识教育政治化。同时,也须要警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去政治化倾向。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特征与公民教育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至于融合论的问题,简单的融合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如何融合?假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融合,那么必然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区分两个不同范畴之间的课的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来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严格来说是这四门课构成的课程体系是"互补型课程体系",这个"4+1模式 "是一种互补型的),而通识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况且在我国许多高校至今还未形成一种互补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倒是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要融合,实属不易。
在通识教育过程中,是否一定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之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本身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科可以而且应当有一定的边界。如果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边界,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就面临更大的风险。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然会与其课程体系的系统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进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须要从其他课程建设中汲取经验,从而避免固步自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挑战
高校推进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教学动力源。国内许多高校都在为通识教育开辟一片试验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通识教育过程中确实遇到不到挑战,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上出现交叉重复带来的新挑战。以上海大学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难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设置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反馈的信息是,在通识课程中就某些内容存在重复,而且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即就某一个问题,通识课程中教师的观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的甚至是冲突的。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难题。事实上,就某一个问题,不同的课程性质,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也给学生一种"兼听则明"的空间。但是,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上,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很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两点:一是学生往往会以通识课程中的教师观点来反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完全冲突的观点;二是由于一些通识课程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就某些问题上已有先入为主的观点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实际上是属于"二次教学"。而"二次教学"的难度远比一次教学要有挑战性。
其次,教师主体性彰显面临的新挑战。根据上海大学在大学一年级推进通识教育的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凸显面临许多新挑战。具体来说,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上海大学采取了院士、教授等一流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新生研讨课等课程。即是说,学校最优秀的教师直接担当通识教育的实际教学,学生直接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和真知灼见,这是高校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面临的压力就大。不可否认,院士、教授等一流的专家给新生授课,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远超越当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体性彰显就比原来困难的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学生以教授的观点来反驳只有讲师职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点,从而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如果不化解这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就会被弱化,从而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
最后,想政治理论课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从评价的角度看,传统的评价结构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悄然地发生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问题越来越凸显其在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评价结构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与专业课、其他公共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评价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评价结构由原来学生对专业课、其他公共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逐渐转向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其他公共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即是说,通识教育课取代了专业课。而通识课(尤其是文科类)的一些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重复性,从而在评价结构上就由原来的"外评价结构"转向"内评价结构"。体现两个层面:从学校机构的角度看,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与通识教育课的评价统一在一起,并没有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从学生评价的角度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而言许多知识点是相通的,并不存在一个外在评价观念,而是处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评价观念,从而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带来新的挑战。而评价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在自由选课的空间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选课带来新的问题,这一点尤为值得关注。
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突破传统的改革观念,必须立足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涵,即内生性改革迫在眉睫。
第一,以问题抓人,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决定了,方法就起关键因素。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专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这些成就不容否定。然而,也需要关注的是,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集中力量聚焦在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问题抓人,整合教学内容,就是说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式整合。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远超越一个学科的范畴,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有更广阔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抓人,就是要以当前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轴心,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把教材内容有机地嵌入进去,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使得"问题解析式教学"把教学方法改革与内容整合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增强教师运用学科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解答学生问题的深度和水平。提升教师的主体性,关键在于解答学生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深层次地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问题。没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难以应对挑战的。只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第三,优化共同性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在于如何整合大中小学生教材,优化内容结构,推动小学、中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延续性和递进性。系统梳理小学教材、中学教材和大学教材,构建更加科学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明确小学思想品德课讲什么、中学思想政治课讲什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讲什么和怎么讲等各种关系。建构互补型教学内容体系、递进型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共同性教材内容,以一根红线贯穿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抓住主旋律,抓住核心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整合的科学化水平。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得到更多学生、老师的认同和支持,才能真正地成为让学生满意、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Z1):19.
[2」杨虹一美国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国际视野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University)为例[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92.
[3]林春逸.论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60
[4」江海,程志伟.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启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