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教学探索——沈瑶 王学斌

创建时间:  2014/02/27  姚小洁   浏览次数:   

        摘要:经济学院自2011 -2012学年秋季学期开始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通识课,用"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从发生在身边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出发,通过剖析这些故事,传授经济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人们日常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通识课;教学改革;经济学

        上海大学决定自2011 - 2012学年秋季学期为全校本科生分类开设通识课。本文作者根据各自专业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合作开设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迄今已经讲授了三个学期,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授课方式
        由于授课对象是大类招生的本科一年级学生,他们都还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积累,我们决定用"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从发生在我们身边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出发,通过剖析这些故事,传授经济学知识,培养同学们对经济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人们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基础知识。
        我们初步列出了60多个故事,经过多次讨论,根据引发学生兴趣的可能性选取了20多个故事,这门课程20个课时,10次课,我们每次课讲授1个故事。例如,我们选取了这样一些故事(括号内表示知识点):车牌拍卖、限购、拥堵费(市场供求、"开车"的外部性、拍卖、公共政策);为什么上海的网费贵而电话费不贵(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规模经济);中国铜版纸从反倾销到被反补贴(关税补贴的经济效应、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及其协调);KTV收费是否合理(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与外部性、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专利的本质、专利保护的宽度);用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是否值得(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交易与国际贸易、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二手车的交易(信息不对称、逆选择、道德风险、信号传递、甄别),等等。
        二、课件编排
        经济学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力图避免常规经济学教学中的数理性,但这样做会在严密性上有所欠缺。为此,我们以经济学系统知识结构和经典教科书章节安排作为隐线索,将各个故事串在线索上,每个故事体现不同的知识点,并尽量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这样,每个故事看似独立,但故事背后的知识点其实都有一定的逻辑并列或顺承关系,而且能够比较系统地涵盖经济学的大部分基本知识点,以达到趣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由于是两个人合作上课,我们认为课件设计大体一致对便于学生展开逻辑思维,更好地接受知识是有益的。我们把每次课程的PPT控制在20页左右,先用两个PPT讲解故事,再用2-3个PPT解释故事背后的经济学知识点,告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来看待、分析这个故事(人们行为和社会现象),然后用10个PPT深入剖析故事与知识点的结合,再用5页PPT扩展开去,讲解与当堂知识点相关的其他故事,最后做一简短总结。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配以故事相关图片和经济学知识点图解,以求图文并茂,并保持科学性。
        三、课外作业
        开展课外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们分别布置一道社会调查作业,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主要取决于这些作业的完成及质量情况。我们在课堂上布置作业题时,一方面指导同学们如何开展针对性调研,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调查对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渠道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结合所学习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以规范的论文格式进行作业的撰写,并且要求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同学们的实地调研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规范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例如,2011-2012学年的冬季学期,我们布置了"餐馆的定价策略研究"这样一个期中作业:
        有个说法,餐馆的菜品利润率不高,而酒水利润率则很高;你相信这个论断么?请利用寒假的时间,对高中低档的餐馆尽量多多调研,首先看看在现实世界中,这个说法是否成立;然后给出你的分析,原因何在?
        在我们的提示下,同学们都调研了多家各种档次的餐馆,访问餐馆的老板或管理人员;在作业撰写中,许多同学运用了利润最大化、成本、收益、需求弹性等经济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他们调研所得到的具体情况,剖析其中的经济机制。应该说,同学们的作业基本都达到了我们的要求,有的还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给了我们惊喜。
        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公共邮箱,作为本课程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一平台向同学们提供课件或参考资料,提出作业要求,征求他们对课程的改进建议等,而同学们也利用这一平台与我们交流,参与度和喜爱度都比较高,不少同学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想与收获,或提出新的问题,或中肯地给我们改进建议。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个公共邮箱和师生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由于本课程是初次开设,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目前我们体察的主要不足有两点:一是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还不强,故事的趣味性也有待提高;二是进一步加强课外实践的指导。我们准备进一步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把这门课上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48.
        [2]崔志海,蔡元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47一149.
        [3]张冲.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他山之石—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体系之争[J].复旦教育论坛,2011,(1);46.
        [4]孙荣春.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0):110.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乔鹤.民国时期通识教育思想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0).
        [7]龙跃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亚待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