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王珂

创建时间:  2014/02/27  姚小洁   浏览次数:   

        摘要:笔者认为,在钱伟长教育思想指导下,我校进行的大类招生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通识教育为中心,坚持教学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2008年9月第24卷第5期的《高教发展与评估》的《大学课堂:无奈与梦想》一文中,编者按: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自居的大学教师站在今日之大学讲台上,可能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多的困惑:学生到底要什么?为什么平时鲜活的青年人一到上课就打磕睡、看小说、发手机短信?学子们面对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得来的上大学机会为什么反倒不珍惜了?是课堂不精彩?抑或是学子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在课堂了?
         学生究竟需要从课堂得到什么?为人师者又到底能从课堂带给学生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大家的看法:2008年5月30日和6月9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教授先后走进云南省"科学大讲坛"分别就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表了相关演讲。无独有偶,两位大家都在讲坛上谈到了如何让大学课堂吸引学子的问题。在丘成桐看来,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他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能够容忍学生在课堂上比自己更知道。换句话说,老师不知道没有关系,他不能压抑学生让他们也不能够知道。在姚期智看来,大学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学生可以听不懂,但老师讲授的东西应能让学生隐隐感受到兴奋,并唤起其对某一问题的激情。比如,可能提到一个学科的前景,提到某一个疑难问题,提到某一本书,提到某一个科学家,然后,学生忽然感觉很兴奋,课后竟然就主动去查阅资料了。
         两位大家的看法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主动的探求,变枯燥的讲授为具体生动的创新。这和我校老校长钱伟长的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教学不能和科研分家"思想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我校叶志明副校长在《谈当好一名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一文中提到"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这里我们再演绎一下:这一缸水还必须是'活水",。这一缸"活水"就来自于钱伟长所说的科研,这也正是在钱伟长教育思想指导下我校大类招生教育实践的真谛。笔者认为,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全校上下应当始终"以通识教育为中心;坚持教学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
         二、一个中心
         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按学科招生、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我校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所以应始终以通识教育为中心。何谓通识教育?其英文名称是General Education,也有"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等译法,笔者认为,不管哪种翻译,体现的General Education的核心内容都是"通",而不是"识"。当前我国教育处于一个"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的窘境,这也可看作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一个瓶颈,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改变实现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思想观念,就我国国情来说最有可能、最可行的是先从高等教育做起,因为高等教育再没有升学压力等束缚,相对是最容易转变观念的。这就是我们正提倡的通识教育,所以"通"应当是疏通,转变观念,打破瓶颈,而不是继续源源不断地增加"识"以致更加"拥堵不堪",停滞不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类招生的核心内容是以通识教育为中心,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而这些都不能违背基本教学规律和原则。
         三、两个基本点
         围绕通识教育这个中心,大类招生要实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而且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比如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方法的创新等等,但这些都必须坚持以下的教学基本原则:(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启发式教学而不是灌输式教学;(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爱学生,爱教育事业。
         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做起。比如,多采取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授课,多媒体的使用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PPT和板书完美结合等等。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功底: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底子厚了,自然就能创新,否则改革创新只是一句没有任何实效的口号而已,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或只追求教学评估的结果,那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质量的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应当以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的大师级授课为目标。当然,这也要求教学管理不能给教学工作太多约束,应当给以自由的空间,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总之,要坚持教学基本原则和改革创新这两个基本点,贯彻执行钱伟长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从讲授式教学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学转变。
         四、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从《软件工程》和《线性代数》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大类通识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
         第一,《软件工程》是笔者上的第一门课,效果不是很好,而且现在作为大类招生改革已被去掉,但是笔者却从教学中悟出:不管做什么事都可以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作为指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也一样,先确定学生和课程的需求(教学大纲),然后分析可行性(教学内容、师资等),再就是总体设计(教案)和详细设计(备课),最后是实现(课堂讲授)和维护(课后答疑解惑)。按这个过程每一步骤都做好了,效果一定会很理想的。显然,对通识课程教学也是适用的。
         第二,《线性代数》是笔者上的第一门公共基础课,而且是对大类新生上的,效果同样不是很理想。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没有很好地坚持教学基本原则,虽然通识教育的中心和改革创新的基本点没有偏离,但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按"软件工程"过程,就是设计和实现做得不够好,总觉得课时不够、内容太多(原来4课时,现在3课时),所以基本每节课都是自己在讲,很少和学生互动。其实还是没有解决好"需求分析",也即教学内容的安排。其实课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讲什么,怎么讲。国外的线性代数都叫《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授课时是以应用为主,告诉学生怎么用,而我们刚好相反,学生疲于掌握理论知识,结果有什么用却不知道,没有学习兴趣,效果自然不好。这些都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变完善起来。
         第三,谈谈大家常说的"爱",爱学生、爱事业。这里笔者想说的是"爱"的另一种含义,就是换位思考,也即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这其实也是软件工程思想之一,与用户沟通交流的一个方面,多为用户着想,多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反过来,还应引导学生也试着从老师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师生交流互动就会更容易、更默契,效果自然就更好。同样,教学管理部门和师生之间也应该多换位思考,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避免事情流于形式,否则也就偏离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五、结束语
         大类招生教育实践可以看作一项大的"工程",围绕通识教育这个中心,所有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大大小小的"工程",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项最大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正如叶校长与大家共勉的"爱生自能受生爱,师人方得为人师"不管教学也好,生活做人也罢,只要勤于思考,真正用"心"去做事情,每项"工程"都能做好,而且会很出色。愿全校师生在"通识教育"中心思想指导下,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把大类招生教育实践进行到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董云川,等.大学课堂:无奈与梦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5):69一79.
        [2] 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l.群言,2003,(10):16一20.
        [3] 叶志明.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4一6.
        [4]大类招生[EB10L]. http;//baike. baidu. com/view/2514764_ htm#3.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