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两位教师的对话,围绕通识课的性质和宗旨,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如何服务于大类招生改革开出高质量通识课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通识课;大类招生改革;信息科技
上海大学于2011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改革,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大的修订。通识课是为适应改革而开设的新型课程,我们围绕通识课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通信学院能为全校开设怎样的通识课程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对话。
王朔中:
今年我院只开设了一门面向新生的通识课:"生活中的通信技术",由郑老师负责,五位教授分担。其他学院开的课则很多。我们学院应该开出更多的通识课,我的想法是你我合作,由你主持开一门课,不知意见如何?课程名称要有吸引力,又能体现内容特色,叫什么好?初步有以下想法,请你想一个好题目,要突破我的思路:"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包含了信息二字,但较枯燥);
"多彩的媒体信息:过去、现在、未来"("未来"可让学生去想象和发挥);"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未来";"传递信息的多彩媒体"(除了视音频、图像、语音、图形,还有更多)。
张新鹏:
关于通识课和新生研讨课我有如下看法,不知是否合适。
新生研讨课学时较少,主旨在于引起讨论,启发思考,宜小处入手,见微知著。而通识课应从全局和基础去把握一门学科,能够让新生领略一门学科的宏伟架构、理解其发展脉络,成为日后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我看到通识课的一份目录,感觉部分课程过于细碎了。
我想是否可以突破数字多媒体的局限,涵盖整个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也可稍有逾越,比如叫"信息科技引论"或者"信息处理导论"。这样一来,我们就有足够的内容充实这20学时,当然备课的工作量大增,可能要讲过几轮才能基本定型。我说的这两个题目,前者似乎大了点,后者则吸引力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
王朔中:
不限于多媒体的范围我很赞成,课程名称最好再活一些。现在大类招生计划中的通识课和研讨课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选课的除了理工科学生外,也有不少文科和经管类学生,是打破专业和大类界限的。而且同学们是高中毕业水平,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必要数理基础。因为这样,过于专门的课程名称可能使他们不敢或不愿意选。开课的方式可以多样,不限于讲授,提倡案例分析,也要包括演示和互动。
设立大量琐碎的课程又是另一种偏向,我觉得也不一定好。我们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信息科学的梗概,又有趣味。对准备读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学习预备知识,不准备读信息专业的学生可以扩大眼界。我理解是如此。
张新鹏:
王老师说得对!正因为授课对象是新生,甚至有部分文科生,理工科的通识课要比专业课更难上。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告诉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无论什么专业,应具备对信息科技的基本认识,应体会信息科技的内在精神。
我看了部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很好,即便是文科生也会有兴趣,也会大大受益。另外还有一位Google研究员写的IT业的大公司的兴衰史《浪潮之巅》,我看得心潮激荡。如果用两个学时介绍这些内容以及盖茨、乔布斯为什么成了时代偶像,应该很有吸引力。
这样的题目是否合适:"信息改变生活"或"信息科技概览"?
王朔中:
想法很好。看了一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也看了《浪潮之巅》的目录,我感到这些对年轻人确有启发。最近《第一财经周刊》在纪念乔布斯的专刊中列举了18世纪以来加位"伟大的创新者",从亚当•斯密到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其中有10位在30岁以前就有重大创举,有5位是在30到40岁期间成名的,共占总人数的3/4,也很说明问题。我认为在通识课上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比讲述具体专业知识更有意义,当然也要讲述科技内容。
"信息改变生活"这个题目不错,只是与郑老师的"改变生活的通信技术"相似。"概览"意思贴切,循规蹈矩,比较"正规"。受你推荐的北师大赵峥教授公开课的启发,还
有关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对信息科技的认识,像"信息科技和我""从香农到乔布斯:信息科技走向哪里"这样的题目怎样?
张新鹏:
"从香农到乔布斯:信息科技走向哪里"这个题目好,"香农到乔布斯"既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又体现了几十年一路发展下来的历程。或者叫"从香农到乔布斯:信
息科技概览"也行。
王朔中:
好,"从香农到乔布斯:信息科技概览",先这样报了,课程请你主讲,我们合作。以后有好的想法还可以补充和修改。
参考文献
[1] 赵峥.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EB/OL ] .http : //www.icourses. edu. en/details? Uuid=a00032a1一1328一1000一0928一4876d02411f6.
[2]. 吴军.浪潮之巅[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