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颖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一、二年级的公共课,不但肩负着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作用,还承担着语言技能培训、文化素质培养等功能。大学英语多媒体跨文化综合课程力图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现课程的多重功能,并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英语学科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深厚人文底蕴和出色的学习与思辫能力的国际性、通识型精英人才的大学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多重功能
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一、二年级的公共课,不但肩负着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作用,还承担着语言技能培训、文化素质培养等多重功能。实施通识教育带给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考是:如何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英语学科优势,进行英语课程的改革与设计,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深厚人文底蕴和出色的学习与思辨能力的国际性、通识型精英人才的大学教育目标。但在过去,大学英语课往往被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课,大学英语多媒体跨文化综合课程力图在内容月和教学方法上实现课程的多重功能,并借鉴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英语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功能一 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汲取西方文化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多媒体跨文化课程聚焦学习动力系统的构建,为学生开始大学生涯做好过渡工作,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人生观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以前接受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很不适应这种需要自律性很强的"大学生活",如果不在一年级及时地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使他们迷失方向,错失奠定基础的大好时光。大学英语多媒体综合课程的教学力求从内容的编排上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将语言功能与语言表达、学习动机的构建融为一体,让其表达所见、所闻、所思,培养其国际视野。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是比较脱节的,或者说人们比较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语言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其他能力的培养。换言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多重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实现突破,尤其是课堂内的素质教育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上得不到体现。其实,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让素质教育走人课堂,更有利于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更好地结合起来,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让专业教育走人第二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出自己正确的专业选择。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一、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其素质教育功能历来被忽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与高校教育国际化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优势,积极为教育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以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为学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做好准备。刘延东同志也在一次重要讲话中说:"对于外语的学习使用,应该认识到,这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联系和交往的需要,也是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需要,应鼓励和支持。"
功能二 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成为国际型人才所必须的工具,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要衔接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另一方面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对英语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更注重思想性,视野更开阔,以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语言的学习是文化学习的一部分,文化的输人,是素质教育的拓展。西方的人文思想精髓、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都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教育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一定要融人文化、思维的训练,在素质教育中得到拓展,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对当今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软实力提升意义重大。从语言教学的本质来讲,世界各国都公认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功能三 对学生进行现代技术教育,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化技术进行思想表达。当代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模态的社会,信息是以各种各样的模态存在的,意义的构建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结合视、听、图不同形式而呈现的多模态信息逐渐成为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资源的多样化、视觉文化和视觉交际手段发展使大学英语教育呈现多模态特征,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成为现代社会各种语篇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是大学教科书的显著特点之一,课堂教学也呈现出多模态化,主要由于教室中不断增加使用包括文本、图像、视频、PPT等多种制造意义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多模态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考虑学生对文字的吸收外,还要考虑图像、图表和图文、视频关系,以及这些视觉交际手段如何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相适应。此外,学生识读能力多模态化。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20世纪80 ,90年代,在多模态交际手段的影响下,其阅读习惯与学习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看"图像与"读"文字一样,都成了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他们的读写能力已经多元化。对新类型的多媒体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成为衡量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的一个方面。这种现象一方面引起了社会的忧虑和警醒;另一方面也促使教育者意识到为了适应大学生识读能力的变化趋势,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模式。时代的显著变化使"语篇"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英语课作为一门讲授语言的课程,其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不能用单模态或简单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读写能力,因为构建语篇意义的符号资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语言"。人类社会已进人超文本时代,在教育目标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单纯识读能力的培养,而要加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学理论角度看,语篇将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语言的语篇,而将是多模态语篇,多元符号的语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如互联网,所有这些使我们能构建意义、学习和与他人互动。"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以语篇为主要教学材料的英语教学必将为此类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
功能四 大学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学好英语是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在通识教育中可以起到的多重功能主要是为学生的人生得到全面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奠定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中华优秀文化之基、世界优秀文化之基、未来发展文化走向之基,使学生受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有传统之根、又有西方枝叶的先进文化的熏陶感染,打下坚实的基础;(2)奠定使用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掌握必要的走向世界的语言文字工具,会运用英语吸收西方文明的知识和信息,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新的见解,能与人沟通交流;(3)奠定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基础,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才能有发现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中国的传统教育,使中国学生记忆、计算能力很强,但创造性不足,改变这种状态,对人和我们民族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创新精神的源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4)奠定学会学习使其能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人必须是学习型的人,养成爱学习、会学习,一生受用无穷。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10
[2]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8.
[3] Kress, G&Leeuwen, Theo Va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2003.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仁[J].中国外语,2009,(1).
[5]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