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课的教育已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由过去以教为主向现在以学为主转变,不仅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是对教师本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培养通才、博才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启发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引导者转变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变革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有学者将其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 A. S. Parkard)教授在16世纪初第一次将这一概念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所谓的"通"是通古今之变,"识"是识天人之际。通识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专业或职业教育,通识教育是从提高受教育人的整体素质,从促进人的基础教育谈起。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人文的素养和社会的责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也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探究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这个传统意义上主要进行知识传播的场所,其功能实际上在逐渐转变。今天的学生愿意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讲授知识的原因更多是想获得从网络、电子书、手机等现代传播渠道中无法满足的诉求。而这种需求是什么呢?如何满足这种要求?这是现代大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教师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述与书本上完全相同的内容,估计多半的学生都要昏昏欲睡,因为在学生看来,或许自学也可以理解得八九不离十。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需求。今天,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需要的是新鲜事物的出现。在他们原来想象的世界中,能够开启一扇新门,向他们展示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通识教育。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专业、行业的过分强调,从培养通才、博才人手,更强调人性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将成为未来大学在强化专业前提下更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变革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向现代的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转变。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以需求者为主要满足对象。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高校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是教师培养的对象。学生的成长和需求是我们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引导他们在面对知识这一宝藏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专业和课程,因材施教,提升教育成效,这是通识教育体系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师讲述的内容要以市场为风向标。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是现代教育对高校从教者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一个必然要求。现在的教师已经不能惯常性地将"十年前"的教案用于今天的课堂。曾经在一次校企交流会上,学校提出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企业负责人举出一个简单事例,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离市场太远是造成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核心病症。有些高校至今仍在使用以50年前生产技术为核心的课本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而现实中的市场产品早已经过多次更新,与之相距甚远。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快速变革的市场。通常学生人职后仍需要一至两年时间进行再培训才能适应工作,从而严重影响了招聘企业的用工效益。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市场为风向标,紧密结合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教学起点。同样一位教师通常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面对不同的学生,在讲授相同的内容时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应该有所不同?这里就涉及到教师对学生吸收能力的把握,需要量人为出,量体裁衣。如果面对文科生,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灌输数学,原本有用的知识可能就会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接受。如果面对理科生,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述人文、社会的故事,学生就会感觉学不到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于教师要学会应对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讲授课程。如果老师的讲述能以学生的学习为指挥棒,就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从中受益,使老师更受欢迎。
第三,教师的教学场所由原来的教室内逐步向教室外转移。通识教育体系下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已经从现在的课堂内逐渐向课堂外转变。学生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场所,进一步培养动手能力。金融专业同学的课堂搬到了证券、基金公司,现场学习操盘;国贸专业同学的课堂搬到了贸易公司,现场学习制单;新闻专业的同学课堂搬到了广播公司,现场进行采访。今天的学生已经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是不具备竞争实力的,而是要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在毕业前先"试业",在企业的现场学习都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未来应对危机的能力。
通识教育体系下,首先学会适应的是教师角色转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上都要有所调整。教师角色转变之后该如何适应新的通识教育体系?应该由过去的"满堂灌"向启发式教育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引导学生自我开启宝藏的领路人转变,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挖掘学生自身潜力着手,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刻苦钻研。
(2) 由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向现代的引导式提问转变。传统模式下,教师走上讲台,拿出粉笔,就开始在黑板上不断地书写,直到下课时为止。45分钟都是老师在写、在讲。无论坐在下面的同学是否已经接受或理解或知晓几成,老师都浑然不知地按课程计划如期进行。因此,多半学生可能会在一知半解中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具体在课下是否有时间再来复习?许多同学又忙于其他课程或课外活动,可能会忘记巩固这次课上的知识。但下次再来上课时又必须接受新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理解度总是不饱和,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通识教育体系下,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因此,在课上教师更多是在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从身边的人和事讲起,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兴趣,进而有欲望想要进一步探索
第一,教师以提问为主,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讲解生物的老师,可以在第一节课就向同学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老虎要吃牛羊,而牛羊要吃草?讲解物理的老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磁悬浮列车的时速会有500公里以上?为什么电动机会发电?为什么灯泡会亮?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依据各自课程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同学们会逐步找到自已的兴趣点。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加强自学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接受教育最终成效还是需要靠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在通识教育体系下,教师更多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教授学习方法给同学们。真正把"点金术"教给他们。通常每次课下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及与之相关的作业会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课程学习小组让同学们形成互助团队,相互交流,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模拟训练。现代教育体系下,各大高校都尽可能为同学们提供各类模拟场所。如针对会计出纳专业的同学,学校提供仿真货币用于同学们练习点钞;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学校提供电子制单软件帮助同学们了解报关、报检等一整套程序;金融专业的同学,学校提供仿真外汇交易平台等用于同学们实习。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还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企业向学生提供短期的现场实践机会,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力、提升竞争力、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教育体系的冲击和突破,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此同时,从教学方式的变化到教学手段的改变,大学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塑造需要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下引导学生逐步培养。
通识教育这场变革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步得更快,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当中,这个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会春.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1.
[2] 周雁翎,周志刚.隐匿的对话: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论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