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其体魄 文明其精神—— 开设“奥林匹克文化”通识课有感(杨小明)

创建时间:  2014/02/27  姚小洁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结合上海大学的体育办学实践,反思了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探讨了"奥林匹克文化"通识课的开设初衷及教学策略,并倡导上海大学应传承与践行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
        关键词:体育;体魄;奥林匹克文化;通识课

        在"奥林匹克文化"通识课BB教学平台创建之初,为网页设立什么样的主题让笔者颇费思量。而最初跳入脑海的就是"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此语源于毛泽东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确实,当前,学生们的躯体日益被文明所压瘪,野蛮正被文化所吞没。我想,借此语与青年同学们共勉。
        一、忧患与初衷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逐年上升,颈椎病、肥胖症、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这些原来成年人身上的常见疾病,如今却频繁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身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各种躯体和精神上的疾病,形成了新一代的"玻璃少年"。这为家长和社会敲响了警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上至教育部主管部门,下至教师、家长,为此深感痛心,忧心忡忡,以至于温家宝总理和小学生一起上了一堂体育课。
        面对中小学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抓了"智育",丢了"德育",扔了"体育"的现状而言;大学教育就显得相对自由和开放,大学生也拥有了较多的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可据相关调查,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大部分被网络所侵占,被接二连三的考证热堂而皇之地排挤,体育没有其应有的存在空间。于是,体育课堂上,一个个18、19岁的大小伙,面对6分钟跑,心里发怵;面对冰冷的单杠望而兴叹,人均只能拉2—3个,毫不夸张,堪称"引体向上恐惧症";更有甚者,每日的晨跑却被"群走"所压倒,此怪现状让人匪夷所思。
        殊不知,上海大学新校区创建之始,钱校长曾果敢地将学校投资的六分之一用于体育设施建设,钱校长之于体育的情有独钟让兄弟院校所钦羡。完善的体育设施、健全的体育组织、众多的体育活动,却只引来少数的"体育爱好者"的青睐。于是,探究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感悟古希腊人对于力与美的本真追求,弘扬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发挥优秀选手的榜样价值,以致转变学生传统的体育观念、增进学生的体育认知、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或许因此,在本次大刀阔斧的大类招生改革中,面对严格的课程遴选,新设《奥林匹克文化》通识课的初衷也在于此吧。
        二、实践与收获
        钱校长曾特别强调,"体育教师也要做科研"。正是因为自己一直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对奥林匹克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才使得自己在教学之路上既诚惶诚恐上下求索又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两轮课上下来,感受良多,收获颇丰。现撷取一二,与大家分享。
        1.特设"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篇章
        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是上海大学弥足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随着岁月荏苒时间流逝,新进的学生对此越来越陌生,如何发扬和传承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是一个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我在每一学期的第一堂体育课上,都会给同学们讲述体育对于钱伟长一生的影响,并展示我负责编写的《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研讨集》及相关研究文章,以此激发大家参与体育的热情。开设《奥林匹克文化》通识课之初,我的第一设想就是将"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专列一章,系统讲述和传播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因为这是我们上海大学所独有的一部体育活教材。 
        2.激发学生追寻奥林匹克真谛
        从爱琴文明到荷马时期,从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到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沿着历史的河流,我和同学们一路走来:为什么奥林匹克诞生在古希腊,而不是其它地方?为什么场地跑一直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奥林匹克神圣休战的和平思想源自何处?古奥运裸体竞技的由来是什么?
        惊叹于293届古代奥运会的壮举!更惊叹于古希腊人对自然的尊重、对身体的尊重,对力与美的本真追求,对运动的最原始的最纯真的热爱,对公平竞争和荣誉的无尚推崇!于此同时,挖掘古奥运之遗珠,探讨现代奥林匹克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呼唤古代奥林匹克理念的回归,我们的课堂因此洋溢着理想与正义,激情与生命的高昂旋律!
        此外,古希腊的历史文明又一次次印证:体育运动是美德的搬运工。竞争、协作、勇敢、果断、忍耐、忠诚、谦让、公正感、自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和自我控制等都是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开花结果。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下"用音乐陶冶心灵,用体操锻炼身体";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说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在一次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同学们增进了对体育的全面认识: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它对于人良好品格的养成,更是功不可没。
        3.结合时事解析热门体育事件
        伴随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我及时捕捉当前发生的热点体育现象和追溯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体育事件,回顾事件的来龙去脉、剖析事件的本质特征、厘清事件背后的真相,让同学们对之有一个理性客观的了解。2011年9月,当人们正在热议韩国大丘世锦赛上刘翔与罗伯斯的两次"亲密接触"时,当观众与媒体众说纷纭、猜测多端时,我及时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从对刘翔坦然平静、理解宽容对手的话语及心态的解读中,凸显出刘翔的大将风范;从对记者带有"故意"、"阴谋"、"暗算"等字眼的"口诛笔伐"的质疑中,让同学们学会"多一点人情、少一点血腥,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抱怨";同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刘翔退赛事件",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胜负观、得失观,重新审视体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感谢你的对手"的哲学意蕴。恰逢情人节的那节课,我穿插了几个体育相关的爱情故事:跳高教父黄健的"旷世之恋"和奥运冠军李东华的艰难人生及坚定爱情。4月10日的那节课,我们重温了41年前的今天,小球转动大球——"乒乓外交"的始末及效应,等等。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体育现象
        我通过网上论坛、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和论文撰写的形式,引导同学们关注和搜寻身边的体育现象,反思当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剖析缘由,探寻策略。譬如,大家对早操"群走"现象深有同感,认为从众心理在作祟,呼吁学校尽早出台改革措施;譬如,大家针对体育课堂及课外锻炼中存在的"唯学分论"和"唯考勤论"现象,指出当前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淡漠,学习动机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譬如,同学们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长跑发怵"和"引体向上恐惧症"现象,当前学生力量和耐力素质偏差的现象,都是同学们生活中心理脆弱、缺乏耐心、意志力薄弱等问题的直接反映。同学们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决定从今天开始,改变自我,加强锻炼,并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
        5.聘请优秀体育人士现身说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和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人和事,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表率作用和影响效应。只要你潜下心来细细搜索,就会发觉身边原来有很多可以用作教学素材的资源。在一次次的课堂上,我请来了全国大学生网球普通组冠军得主、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王婧婕同学;请来了自己指导的"夜跑协会"创立人、"201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曾天同学;请来了场馆退休职工、世界老将马拉松全程参加者孙师傅,等等。正是他们的到来,给我们的课堂平添了几分鲜活的色彩,给我们树立了亲近体育、热爱体育的学习榜样。
        三、传承与梦想
        钱伟长校长曾经是"清华历史上身高不达标的学生",而最终成长为一名身强体健,对体育运动充满激情的校运动队队员。是体育,使他摆脱了孱弱身体的束缚,练就了健康的体魄;是体育,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塑造了他崇高的人格;是体育,为他在后来的工作和事业上能够承受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实现爱国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强不息"是钱伟长最珍爱的人生格言,也是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曾这样说道,"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体育是人生的一部分,能给人无比坚强的意志,一个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生,才会勤奋钻研、努力创新,才会有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希望中国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每天下午四点半,当这激昂的声音在校园广播中响起,清华园就像突然拨响了的琴弦,青春跃动,生机勃发。这是当年青年钱伟长在清华大学熟悉而又向往的声音。假如有一天,这一集合的号角和亲切的提醒能响彻在上海大学校园的上空,成为每一个上大学子心中最美丽的青春记忆。那时,我想,敬爱的钱校长在天堂那边也会欣慰地微笑……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塞莫斯•古里奥尼斯.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