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通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一节显微镜实验课为例

创建时间:  2014/02/27  汪玉兰   浏览次数:   

贺燕云   刘振国   华子义
    摘要: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打破原有的招生模式和教学模式,对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先通后专"的教学模式下通识教育成为大类招生的改革重点。本文结合生命科学学科特点,比较了基础实验课和通识实验课的差别,同时以一节显微镜实验课为例,对大类招生教学运行模式下通识实验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从2011年起,上海大学不分专业按大类招生,本科生入校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再分专业。通识课是学校大类招生改革的重点,也是"宽口径、厚基础、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学校十分重视。生命科学是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同时设置了生命科学通识实验课作为选修课,目的是让刚人校的新生不仅对生命学理论知识有更多更广的认识,而且通过通识实验课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能更直观地了解生命科学,并能实地接受一些科学研究思维的认知训练。由于时间问题,实验课只能设置为1学分的选修课,课时2 小时,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多了解生命科学,拓展知识面,同时使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后期分流(选专业)做好引导,实验教学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通识实验课和基础实验课的差别进行分析,然后以一节显微镜实验教学的设置为例探讨通识实验课应达到的效果。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通识实验教学与基础实验课的差别
1.实验目的不同
基础实验课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通识实验课目的是在高中生物课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对生命学科知识能有更深的、更广的、更专业的认识,实验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一些学科研究思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则不是通识实验课的主要教学目的。
2.实验内容不同
对于一门基础实验课来说,设置内容上相对单一、连贯,例如微生物实验课内容为微生物操作、培养、筛选和鉴定等内容。而通识实验课的内容要广泛,涉及生物化学、食品、分子生物学或生态学的实验内容,内容安排上不一定连贯,但注意要传授什么样的实验手段能解决实际的什么问题,实验思路要贯通,最好是能涉及到生物学的热点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不同
 基础实验课以单一的讲授或学生实验训练为主,而通识实验课可多地点、多方位,甚至参观式的了解都可作为教学的形式,重点不是让学生熟练操作,而是让学生更多面地接触到生物学相关的仪器或最前沿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感受到现代条件下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形式教学在学习兴趣和专业选择上给予引导。
4.组织形式不同
基础实验课可以由一个专业的老师从头到尾的完成,但通识实验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合作完成。一学期的通识实验可能由数名专业方向不同的老师合作完成,甚至一节课需要几位老师完成。学生分组轮流由不同的授课老师带队实地学习或实验,在有限的课时内能使教学容量变大,学生能接受到最专业的讲解或实验指导。
5.考核内容不同
基础实验课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实验结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识实验课考核则注重让学生能主动的思考问题,通过实验知道什么、学会什么,在查找资料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培养兴趣,所以通识实验课应以讨论或思考为主,而不是实验结果为主。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一节显微镜实验课的设置
 1.内容及形式、目的
根据学院现有条件,一节显微镜实验课可如表1所示设置。
 
实验内容
形式
达到的效果
第一部分: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
老师简单讲解显微镜使用方法,学生动手做香蕉或青椒果肉的临时标本。
会使用显微镜看到香蕉果肉细胞和青椒果肉细胞内胞质流动现象即可。
第二部分:荧光显微镜下植物组织的观察
老师讲解荧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通过标本示范(如拟南芥自发荧光或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植物等材料)或举例说明在实际研究中荧光显微镜能解决什么问题。
了解荧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倒置显微镜下癌细胞的观察
学生参观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室,老师讲解动物细胞的培养方法并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如癌细胞),老师讲解有关癌症研究的方法手段。
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以及培养细胞的用途和一些研究癌症的一些技术手段。
第四部分:共聚焦显微镜
学生参观,并可告诉学生简单工作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比普通荧光显微镜分辨率更大,功能更强的显微镜,具有三维重建或活体追踪拍摄等功能。
第五部分:原子粒显微镜
 
学生参观,老师示范并讲解原子粒显微镜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2.实验组织
将学生分为三组,在2个课时内三组同学轮流接受三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在不同的实验地点的讲解或指导。例如显微镜这一节实验课,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在同一地点由一位老师指导完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由另一位培养细胞的老师讲解并指导;第五部分:原子粒显微镜由另外一位老师完成。这样课堂内容会更丰富,充分利用了专业老师特长,提高了教学质量。虽然只有2小时,但是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广。
 3.考核
以课后思考题或小论文的形式考核,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如课堂上使用了哪些显微镜,有什么差别,分别有什么用途,分别能在生物科学研究中解决什么问题等思考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利用现代强大的网络信息,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激发学习热情。
三、结语
笔者认为通识实验课的设置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的广泛性,通过10次2小时的课程可以基本展示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了解一些科研手段。如显微镜这节课上,达到的效果不仅是学生会操作光学显微镜或在显微镜下看到什么,而是了解到除了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外的其他种不同的显微镜的功能,以及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对显微镜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更多更深的认识。通识实验课设置需要进一步探讨实践,逐步在实践中改革完善。总之,通识实验课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集中于点将达不到通识之目的,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只能众览而不是深究。通识除了"厚基础、全面发展"的目的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吴敏,李立基.在选择中成长一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制度改革之探[J].上海教育,2011,(19):16一19.
[2] 向娟.大类招生,我的专业我做主 回应10A《在选择中成长—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制度改革之探》[J],上海教育,2011,( 20 ) :4.
[3] 熊丙奇,通识教育应慎推以学生选择定专业生死[J].上海教育,2011,(20):44.
 
 
 

上一条:通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艾萍

下一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