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的渠道也应灵活多样。本文认为,讲座是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渠道,并以经济学通识讲座"'十全十美'的经济学"为例,说明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通识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内教学,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
关键词:通识教育;讲座;经济学;课堂内外互动
一、导言
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通识教育主要应达到几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三是通过专业知识讲解、注重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教育。
通识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课堂外的讲座、实践等都是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2011年11月,笔者应社区学院经管组邀请,为大一新生做了题为《"十全十美"的经济学》的通识讲座。很多学生做出了积极的反馈,不少同学表示这次讲座是他们认识、了解、喜欢经济学的第一堂课。
笔者深受鼓舞,体会到讲座也是进行通识教育的良好载体。本文以讲座《"十全十美"的经济学》为例,说明课堂外的通识教育,能促进课堂内的通识教育,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讲座围绕通识教育的三点要求展开;与学生主要分享两大内容:"十个全面影响生活的经济学定律"("十全")、"十种使经济学美丽的学习方法"("十美")。
二、案例分析
1. "十全":十个全面影响生活的经济学定律
定律一"自——经济学就是我们自己"。萧伯纳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学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出生,但他后来声称,自己"真正"的生日是1932年1月2日——那一天,作为一名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他上了第一堂经济学课程。我们认为:经济学还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赋予生活力量的显学(显学意味着"显然要学")。作为经济学的热爱者,我们认为:"经济学是你,经济学是我。经济学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经济学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整个世界。"
定律二"强——经济学使国家强盛、使个人幸福"。周总理在求学时代就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的经典诗句。而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经济学则是能"济世穷"的代表性学科。从世界历史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牛顿四大定律、瓦特蒸汽机解齐名,被称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三种力量;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提出的旋转门计划,为美国崛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反观中国,近代落后实际从1500年就开始了,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缺少主权信用货币、缺少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金融市场,这与经济学直接相关。未来中国实现大国复兴,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经济学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程度。
定律三"不——不后悔、不犹豫的成本定律"。经济学有两个重要的成本概念:一是"沉没成本",其核心思想是往事已矣、覆水难收,启发我们要有一种对过去不言后悔、泰然处之的理性人生态度。二是"机会成本",其核心思想是来日可追、未来更好,启发我们要有一种不犹豫、要做就做最好的智慧人生理念。在座的不少同学,可能为自己高考进入上海大学感觉不是十分满意,但是在演讲者的眼中,我们的上大成长性最好;莫道泮池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最重要的不是后悔过去、犹豫现在;而是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定律四"息——实现最优的均衡定律"。"息",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其实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人们之所以不得不作出配置的选择是因为资源有限,经济学中所说的最大化目标一定是一组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对我们的启发是做"最好的自己",而"最好"的标准就是人生实现最优均衡,即幸福最大化、人生恒久价值最大化。
定律五"情——道德情操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斯密认为,《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同等重要。"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我们更强调"大理性","大理性"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理性。我们可思考:人类没有联想,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怎样?经济发展没有道德,整个人类将会变得怎样?
定律六"经——用时间换空间的成长定律"。资金具有时间价值,今天的一元钱永远比明天的一元钱更值钱。人生亦是如此,今天的不懈努力将"复利"扩大为明天的巨大成功。努力越早,人生越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定律七"世——世界视角下的一般均衡"。要求我们有全球化的视野,合作实现世界各国的最优均衡;启发我们既要有"百年事业三更起"的勤奋,又要有"万里江山一局棋"的大局观。
定律八"济——互助互利的最高境界"。博弈有三种境界:囚徒困境是负和博弈、聚点均衡是零和博弈、合作博弈是正和博弈。而博弈的最高境界是合作,如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工作中的分工合作,1+1>2。
定律九"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民谋利"。宏观经济发展目的是提高微观福利;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微观的藏富于民。希望同学们在将来首先努力使自己成为成功者,其次成功之后,莫忘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向比尔.盖茨、巴菲特学习,回报社会。
定律十"心——效用与心理预期的神奇力量"。效用,是一种主观满足程度。幸福是人生中心理感受的最高层次。此外,在经济学中,心理预期特别重要,其往往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正反馈机制。对生活的启发是,乐观处事、相信自己,我乐观,我实现,我成功!
2. "十美":十种使经济学美丽的学习方法
方法一"振(真)——真诚学习,真诚处世"。对待学习和处事的根本态度应该是:真诚和责任。你对生活真诚,生活对你也真诚;你对学习真诚,学习对你也真诚。真诚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格。如同白岩松所说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方法二"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享受快乐的学习。学习快乐的三个源泉: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收获、学习的应用。
方法三"中——以学业、以学会为中心"。课堂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上大的教师,绝大多数专业、更敬业,同学们应以老师为榜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方法四"华——平凡朴实积累成华丽伟大"。水滴石穿实现量变到质变,脚踏实地从平凡到伟大。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相信一直行走的力量: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如同直升复旦博士的三轮车夫蔡伟所言:"积微言细,自就鸿文"。
方法五"志——志存高远,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央行前副行长、IMF现任副总裁朱民曾感慨:"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对于青年学子:"中国需要我们(年轻学子)的声音。"我们学习要志存高远,为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在世界范围发出中国的声音而读书。
方法六"给——敢于付出,乐于奉献"。学习是"性情中事",你付出的越多,他回报你的也越多。生活亦是如此,助人为乐,其乐无穷;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俞敏洪的分享观:六个苹果一个人吃,无法持久;一个苹果六人分享,苦中有甜。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付出是大智慧,奉献是大幸福"。
方法七"力——智慧方法的力量"。学习和做任何其他事一样,方法很重要。拥有好方法的途径有三个:读好书、交高人、自己感悟(从自己、更从别人的成败中总结)。
方法八"上——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从历史中学习"。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凯恩斯亦认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在引鉴历史和瞩目未来中考察现实。" 所以,上下五千年、从历史中学习。
方法九"大——纵横八万里,大世界、皆学问"。首先,要有大胸怀和高境界。在生活中,大度的胸怀成就大写的人;在学习中,大写的人做大学问。其次,留心大世界,处处皆学问。毛主席在一九○六年写了一首《赞天井》:"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因此,我们要留心大世界,学习不止于课堂,还要在课堂外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长得大"。
方法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对于同学们来说,实践的手段:在今天,是"干中学"(如写论文、创新课题研究);在未来,是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回报社会。
3.讲座小结与期望
为帮助同学们快乐记忆,将"十全十美"每一项的一个关键字串起来,构成五言诗:"自强不息情,经世济民心。振兴中华志,给力上大行。"这首诗既阐释了经济学的"十全十美",又将爱国荣校、经世济民、自强不息融合在一起,将国家、学校、经济学与学生个体有机联系在一起,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演讲者以"自强不息四年情,经世济民五颗心"寄语朝气蓬勃的大一学子。
三、总结与启示
通识讲座《"十全十美"的经济学》收到了较好的通识教育效果:提高了听讲座者对经济学的兴趣,生动地与听众分享了学习方法,用经济学语言解读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情操教育,最后激起了同学们对课堂内学好经济学的期待。
这个案例给我们启示:墙外开花墙内香,通识讲座是通识教育、课堂内外互动的有效载体;而要做好通识讲座,不但要求演讲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有信手拈来的人文底蕴,幽默风趣的演讲艺术,而最重要的是——演讲者对学科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演讲的激情。
参考文献
[1] 梁小民.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学问[EB/OL ] .http://www.cenet. org. cn/article, asp? articleid=1845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 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EB/OL]. http;//blog. sina.com. cn/baiyansong.
[4〕尤莼洁,孔令君.高中学历三轮车夫38岁蔡伟复旦攻读博士[N].解放日报,2009 - 04 - 28 : 5.
[5] 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A].孙中山演讲录[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6] 朱民.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J].国际金融研究,2009 ,(4) :4一18.
[7]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8] 张家康,徐仰前.毛泽东走出韶山冲[J].党史博采,2003,(12) ,4一7.
[9] 陈雨露.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与金融学科的现代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10](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尹应凯.大类招生下的经济学通识课程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