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而艺术教育在构建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联系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从改变传统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完善通识教育艺术课程建设,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担负着对学生道德、品格、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要求科学与人文交叉、融通,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通识教育突出了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通",从而达到"识",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的、完整的人。通识教育中"通"并非通才的"通",而是融会贯通的"通"。通识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什么都知道,而是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总之,通识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终极目标是指向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内在价值尺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赋予学生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将其培养成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而艺术教育在构建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大学从2011一2012学年开始在全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结合本校实际,在通识课程设计、教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改革,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该举措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艺术教育作为上大通识教育体系下的文学与艺术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学期来开设了不少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作为艺术中心的青年教师,本人积极响应学校的教学改革,并先后开设了:《西方音乐文化》《交响音乐赏析》"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等三门艺术类通识课程。由于通识课面向人文、经管、理工三大类的学生,课程覆盖面广,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如何转换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将通识课教育理念有效传递给学生,是艺术课教师必须深人思考和巫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以为就艺术通识教育的教学来说,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一、透彻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改变传统专业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曾一度走进了"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误区。在以往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授课内容偏重"知识"的传授,而未能深人到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以及培养审美人格的层面。学生们即将踏人的社会不仅需要他们"会做事",更需要他们"会做人"。良好的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创造性和适应性有着重要意义。通识教育课程旨在通过改革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师首先要透彻地理解通识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通识课教学的有效方法,才能为学生带来真正有价值的美育课程。
首先,从课程内容的编排和设计来讲,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立意新颖,形式灵活,将经典与现代结合,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绝不能把艺术类通识课开成面面俱到的艺术概论课或单纯的艺术技巧课,也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系统、严密的知识体系。与其让学生了解一些肤浅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还不如激发他们好奇心和兴趣,就某一方面有所深究,引导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培养一种思维方式,最终实现在艺术的世界中提升境界、体悟人生的目的。
其次,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此次艺术中心开设的通识课程一改以往公共艺术选修课150人的大班形式,一律开设50人的小班制课程,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视频、网络媒体、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感知、感悟,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并辅之以形式自由的课堂讨论和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在两个学期的教学中,可以感受到2011级的学生普遍适应通识课程的教育模式,在课堂匕表现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品性特征。
二、优化师资队伍,完善通识教育艺术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各个方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以传授知识为日的。上大艺术中心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做了革新,在以往开设的相关音乐公共选修课程中吸收教学经验,总结多位骨干教师多年的教学成果,精心设计筛选,开设涵盖面广、贯通古今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通识课程。
另一方面,艺术中心专门组建通识课程教学团队,打造以老中青三代教师构建而成的梯队式教学小组。每门艺术类通识课程都由3 -4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闭队,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业绩突出,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骨干老师,以及思想活跃、业务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共同组成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上形成多元互补。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确立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确定各位主讲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由主讲老师准备各自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并统一汇总;汇编讲义,定期交流教学心得,并最终以教学研究论文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
在本人开设的艺术课程中,如"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多以中外艺术大师或经典艺术作品为切人点,通过对艺术大师成长历程、经典艺术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研究,拓展开来,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各历史时期特定的音乐文化。并在授课过程中融人对文学、美术、历史等相关门类的知识介绍。在赏析艺术作品、探讨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钻研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拓思维,提高审美水平,提升艺术修养目的,旨在使学生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审美情趣和非凡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通识教育属于养成教育,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硬性措施推进,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校园环境和精神文化,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既可美化校园环境,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形成共同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除了积极参加校内各类社团活动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上的文化艺术节、科技与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社会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心智和能力方面得到锻炼。
通识教育"以'人'为逻辑起点,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上海大学倡导通识教育理念,旨在扭转大学教育过度功利的倾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应不断调整思路,改变教育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在美育中融注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让我们师生携手共同构建出具有上大特色的、适合现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未来社会输送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能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吃苦耐劳品质的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