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 英文名称:Chinese Food Culture 课程编号:RBK1600002 课程学分:1 所属模块: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 开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负责人:廖鲜艳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转化”三级目标递进:先把握中国饮食数千年流变与四大基础理论(知其然),再洞察科学、区位、民俗、礼仪等深层机制(知其所以然),最终具备解读、评价与传播当代中国饮食现象的能力(能转化)。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史”奠定纵向坐标:用“萌芽—形成—发展—成熟—现代”五阶段模型,让学生掌握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与转折动力。第二章“饮食文化中的科学”转入横向剖析:精讲四大基础理论及民族饮食五大特性,引导学生用科学视角重新审视“好吃”背后的物质与伦理逻辑。第三章“区域性”引入“饮食文化圈”概念,以历史地理双维度解析中国大陆区位菜品谱系,回答“为何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第四章“饮食民俗与文化”将镜头拉近生活日常:从春节饺子到人生三宴,拆解仪式背后的文化编码。第五章“礼仪”回溯先秦至当代食礼,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案例研讨中体会“礼—权—情”的餐桌博弈。第六章“茶文化”与第七章“酒文化”,分别完成“茶之清、酒之烈”的精神对读,突出文人传统与当代消费场景。最后 “地方饮食文化交流”以分组汇报形式,检验学生能否把课堂所学迁移到对地区的活态解读。 通过这门课,学生不仅能说出“中国菜好吃”,更能以文化阐释者、科学传播者、创新设计者的身份,向世界讲清楚“中国菜为什么好吃”。 教师简介:
廖鲜艳,副教授 1998.7 在湘潭大学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4 在无锡轻工大学获发酵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7.3 在江南大学获发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1.4-2009.5 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任教。 2009.6 调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期刊论文 7 篇, EI 期刊论文 4 篇;申请专利 1 项;参编科技书 1 部;目前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