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课程名称: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碳中和之路 英文名称: The Global Perspective on China's Journey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课程编号: KBK1500014 课程学分: 2 所属模块: 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开课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唐量 课程简介: 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况,包括气候变化成因、影响。介绍碳中和的科学基础,包括全球碳循环、碳收支与碳平衡以及主要的应对科技路径和全球碳中和的目标与进展。介绍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新政。介绍中国碳排放的现状、趋势与驱动因素,多角度综合介绍中国碳中和的相关政策措施与科学举措。从不同层面了解碳排计算的核算指南、核算路径介绍,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衍生的碳管理、碳资产与绿证开发、碳金融、碳交易市场等相关概念。全面向学生介绍实现碳中和的技术创新,从双碳战略、科技赋能(包括清洁能源、低碳产业、绿色交通、节能建筑、新型农业)、低碳经济(包括智慧城市、低碳消费)等多维度,深刻剖析我国在各重点行业领域中的“双碳”实施路径,渗透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可作为大学生提高科学素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研修课程。 教师简介:
2005年在中南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上海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赴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5月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2019年被破格聘任为研究员,202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现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近年来,以实现难降解污染物的高效治理与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从材料顶层设计出发,构建了针对减污降碳的工程化应用材料体系,并搭建出基于材料-环境-资源一体化的全过程系统,有望最大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作为总协调人参与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向2040的新污染物风险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ES&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SCI他引4000余次,在库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个人H指数37(Web of Science)。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新污染物治理专委会委员、Sustainable Horizons、Carbon Neutralization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学术期刊编委、青年编委等职,并作为会议秘书组织“中国工程院饮用水新污染物防控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及防控”学术会议等重要学术活动。 |
上一条:人工智能赋能的物理学前沿探索
下一条:全球变暖——人类的忧患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