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课程名称:植物与人类文明 课程所属模块: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课程负责人:袁晓君 课程简介: “植物与人类文明”为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一门核心通识课,面向我校各大类各年级本科生全年开设。2013年开课至今,累计授课超四千人次,获得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课程全面介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植物,让学生系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演化驯化历史,以及传播历程;课程积极打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从多维度审视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学会自己发现和探索植物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体会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课程建设历程: 2015年上海大学重点课程 2017年上海市重点课程(验收优秀) 2018年上海大学课程思政试点课程 2019年升级学校核心通识课 2021年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课程 2023年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2024年上海大学通识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 1.课程内容创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注重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融汇各领域知识、跨越时间和空间,启发引领学生从新视角、多维度进行学习思考。 2.优化过程考核,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长。多元化过程考核指标,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努力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变成朋辈间相互学习的优势,使得生生有收获,人人有成长。 3.课程思政融入,将育人理念化入课程植入心间。沉浸式体悟人类在探索自然征程中所迸发出的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感受自然与人类的休戚相关,体会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课程安排: 一、绪论 草对人类演化的深刻影响;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地区)的农业文明。 二、麦芒上的文明——小麦 小麦的生物学特征;小麦的栽培起源与传播;小麦、面包与西方文明;小麦来到中国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大麦的植物学背景;啤酒的制作原理;人类饮用啤酒历史与文化。 三、灿烂东方的黄金——水稻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栽培水稻的起源、演化与传播;东方稻米文化;水稻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四、哥伦布大交换与马铃薯的故事 哥伦布大交换概念;来自新、旧世界的主要植物;马铃薯的生物学特征;马铃薯栽培起源和传播;爱尔兰大饥荒。 五、贫穷的诅咒与植物的祝福——玉米 玉米的生物学特征;从大刍草到现代玉米的演化;玉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玉米与玛雅文明的兴衰。 六、神奇的东方树叶——茶 茶(树)的生物学特征;茶树的起源与传播;从食用到饮用;中国的茶文化;茶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七、搅动世界的饮料——咖啡 咖啡的生物学特征;咖啡的起源与传播;咖啡与阿拉伯世界;欧洲的咖啡文化;美式咖啡文化;现代咖啡消费经济。 八、学生展示与交流 根据分组大作业完成情况,择优交流。 课程考核:
基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程SPOC观看、随堂小作业、分组大作业、学生展示等,并让学生互相评定,相互学习。期末考试为开卷考。 主讲教师介绍:
袁晓君,副教授。 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以来,始终耕耘本科教学一线,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曾获2015年上海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17年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第三届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2017-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2019年上海大学教书育人贡献奖;2021年上海市育才奖;2021年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上海市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