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社会学

创建时间:  2025/07/31  李燕苹   浏览次数:   

课程名称:爱情社会学

课程所属模块: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

课程负责人:刘春燕

 

课程简介: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爱的认知与实践直接影响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具备情感智慧的青年在职业发展中更易成功,掌握亲密关系知识和性别平等意识也能为家庭幸福打下基础。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爱情知识,存在恋爱自卑心理,缺乏爱的能力和被爱体验。通过学习爱情相关知识,掌握情感表达和解决情感冲突的技能,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价值观,培养有益社会的健全人格。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社会学理论为框架,融合社会、心理、文化等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剖析现代社会的爱情。课程内容涵盖爱情概念及其起源、爱情过程分析、亲密关系变革的社会背景等。结合现实情况和情感实践,剖析情感冲突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突破爱情困境,提升经营爱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两性关系,反思现代爱情的物质化和碎片化倾向。课程采用观察、访谈、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搭建情感分享和互动平台;通过课堂、课余和网络,提供学生与专家、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科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不仅提供专业知识,还为学生的情感成长提供支持。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康情感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个体幸福,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积累能量。在探索情感教育新模式和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应,努力打造一门具有现实关怀和学术深度的优质通识课程。

 

主讲教师介绍:

 

刘春燕,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思想史专委会常务理事。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博士。美国怀俄明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社会学理论、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开设《性别与社会》(研究生)、《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口社会学》、《老龄与社会工作》、《爱情社会学》等课程。出版专著《环境社会学》、《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茶:一片树叶的社会生命》,参与《友好社会的寻求》、《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从弥散到秩序》等著作部分章节撰写。

 

 

上一条:智慧地球与创新思维

下一条:文学经典与现代人生